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今日教育 >

如果爱心传递有更好的制度保障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新京报 佚名 参加讨论

    ●社论
    生长在贫困家庭的内蒙古农业大学学生李莹,在被确诊患上癌症后,两次谢绝学校组织的捐助,并在临终前嘱咐父母,将自己的角膜捐献。(10月13日《北京晨报》)
    李莹谢绝捐助,是因同学大多和她自己一样来自贫困家庭,她不愿增加别人的经济负担;她捐献角膜,是感谢社会的关爱,尽最后的可能报答与回馈社会。虽然她年轻的生命已悄然结束,但这种能为他人、为社会着想,能推己及人的社会感、责任感,着实令人感叹。
    不仅如此,如果说捐献角膜属于身后慷慨,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乐观对人,并承担起调解同学矛盾、排解同学心理问题的“闲事”,在明知来日无多的情况下,日复一日做着这些琐碎而有益的事,则更让人觉得难能可贵。她的同学曾两次组织捐款,在她患病期间也给予她很多帮助,她同样用这种一点一滴的方式去回馈。这是关怀与关怀、爱心与爱心的彼此传递,生命的温暖、社会的价值,正是在这种爱心传递中变得真切、感人。
    不过也应看到,李莹谢绝同学帮助,并非不需要或不想接受帮助,事实上她的父亲曾在无奈之下瞒着女儿,向媒体匿名求助,关键是李莹一家不忍心拖累同样不宽裕的同学。
    可以想象,如果爱心传递有了更好的制度保障,更多地体现了“损有余以补不足”的精神,也即让有能力承担的人多承担一些,让包括大病医疗保障在内的社会福利制度更好地发挥作用,那么,李莹也许会更多一份生的希望,社会也会因此而变得更加温情。
    要达到这一目标,最有效、最根本的办法,当然是建立制度保障体系,用税收阀门调节收入,用社会福利体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实现全社会的爱心传递循环。近年来,类似李莹这样的不幸者常常出现,尽管许多人踊跃捐助,伸出充满爱意的双手,但这种非常态的爱心行动往往挂一漏万或力不从心,不免生出许多遗憾。只有从制度上建立常态的、全员的保障体系,才能让爱心的传递,进入全面覆盖、有效互动的良性循环当中。
    当然,中国人口多、国家大、底子薄,这样一套完整社会福利体系的建成生效,绝非旬日可期;况且,即使在医疗福利体系健全的国家,紧急情况下的募捐也时常可见。在福利国家加拿大,中国留学生郝硕患肺癌后,就得到各界的慷慨捐助。为艾滋病人、血友病患者、患病儿童募捐,乃至为医院和医疗中心集资的事例,也举不胜举。
    然而,在这些国家,这种募捐、筹款多数并非即兴应急之举,而是常态化、普遍化的行为。在加拿大,银行柜台、超市收银台、餐厅大堂、加油站收款机,甚至博彩中心的彩票柜台上,往往都放着装零钱的透明盒子,上面写着捐款的目的,许多人会把找零的钱随手投进去,虽然往往只是几分钱,但覆盖面广(有的超市十几处收银台每处都放一个),参与者多,聚沙成塔,既不加重好心人的负担,又能在紧急时派上用处。当然,他们也有应急式的募捐,如节日筹集、慈善晚宴等等,但那些都是锦上添花,给爱心的温暖多添一把柴罢了。
    可见,即使医疗体制的全面保障暂时难以提上日程,即使募捐这种爱心传递方式,还要在一段时间内唱主角,我们也有可能、有必要让这种形式更有效、更合理,既能更多、更好地助人,又不至于让助人者太过辛苦。爱心的传递是全社会的希望所在,正因如此,各方各面、每个社会成员,都有责任让这种传递更生动、更流畅。
    (原题:《完善制度保障 传递永久爱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