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反对第一流学者当领导!有的学者当了领导还在做学问,乱套了!”著名学者、北大教授陈平原日前在出席广州大学学校文化建设论坛时表示:“大学要做到协调不同的学科利益,就必须由二流的学者当领导”,“蔡元培在政治、文学等多个专业都是二流或以下的,但他对每个学科都有涉猎,当校长是很合适的。”(《新快报》10月12日) 大学里政学不分、行政领导与教授学者的身份往往被“一肩挑”,乃至必须“教而优则仕”,应该说是当前国内许多大学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表现在大学校长的选拔上,甚至已形成了这样的“惯例”:大学校长最好是院士,再不济至少也必须是个博导、教授。此种学术权威当校长的选拔思路,对学术和教育管理本身均构成了一种妨害,这正如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此前曾指出的:“要搞科研就不要当官,要当官就不要搞科研,当了官就要好好为科研工作者服务,既想当官又想搞科研肯定什么都做不好。” 笔者对陈平原教授“反对第一流学者当领导”的看法深表赞同。不过,对其随后“必须由二流的学者当领导”的观点,以及“蔡元培在多个专业都是二流或以下……当校长是很合适”的论证,又觉得,似乎有进一步商榷或者说澄清的必要:大学校长究竟应该由几流学者来担任,蔡元培是否因为学术二流,才适合当校长? 诚然,就大学中的绝大多数学科专业来说,一流学者当校长是不适合的,但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管理、尤其是高等教育管理本身也是一门独立并且专业要求极为精深的学问的话,那么又不能不承认,大学校长其实也是需要一流的专家学者才能胜任的,只不过,这种“一流”必须是大学教育管理素养、职业能力的一流,而非其他。 以此来看蔡元培的校长任职,之所以“很适合”,显然不仅仅因为他是其他学科的二流,更在于,他具有一流的教育本身的素养,是一流的教育专家,这无论是从他“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还是从他“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的教育理念中,都能得到很好的证明。事实上,这种大学校长必须由一流职业化教育专家来担任的做法,并非只体现在蔡元培身上,而是现代大学管理发展的一种基本趋势,同时也是当前世界一流大学的普遍做法。如去年曾访问中国的耶鲁大学校长雷文就曾这样评价自己的职业:“作为一个大学校长,一定要有展望大学发展方向和提升大学品质的愿景,能够制定远大而且可以实现的目标,能够将大量时间集中在主要的行动上。”为此,雷文任校长12年,放弃自己曾经的专业,没有带过一个研究生,唯一专著也是有关教育本身的———《大学工作》。 由此观之,一个人在担任大学校长之前究竟是其他专业的几流学者,其实并非事情的关键,而关键在于:他能否矢志成为一流的教育专家、职业化的教育管理者。现代企业,需要职业的经理人来打理,现代化生活中的法律事务,也需要职业的法律人———如律师来操持,但是到了教育这里,我们似乎仍然还没有形成同样的共识:办教育、大学,同样也需要职业化、专业精深的教育专家来主持;而有意无意中,将教育视为一种没有自身独立品格和内在规律的附庸性存在———这或许才是当前我们大学种种弊端和病象的根源所在。(张贵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