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日再发禁令,明年起禁止普通高中办复读班招收复读生。教育部部长周济表示,公办高中办复读班是利用国家资源收费,不利于教育公平。 应该说,教育部禁办复读班的初衷是好的。“买卖”日渐兴隆的高考复读班,确实在占用越来越多的、由国家投资的校舍、设备及师资力量,使有限的教育资源不能充分 施惠于本应该接受正常教育的学生,而且会由此产生教育不公和滋生可能的腐败。禁令的发布,指向没有错。 但是,禁令能否不折不扣地执行,现在却成了问题。禁令甫出,一片哗然,不同意见甚至超过赞同之声。“不占国家资源的复读班不应该被禁”,“插班复读不能算办班”、“现实需要公办复读班”、“周瑜打黄盖的交易很难阻止”……更有媒体报道以“复读班禁令影响不大”为题,“预见”了禁令的“命运”。 一个言之有理、初衷不错的政策,怎么会一出台就遭遇阻力? 其实,教育部5年前就发布过复读班禁令,却并没有严格执行,复读班现象反而愈演愈烈。此次再发等于重申,但因前次禁而不止,倒显得不那么严肃了。这固然与各地执行不力、教育部权威不够有关,但同时似也应该检讨一下禁令的背景和可行性。 复读班“生意”为什么红火?因为有需求;需求哪里来?因为“千军万马”都想挤进“象牙塔”,都在走向高考的“独木桥”。需求就是市场,而公办高中目前既非市场又非公益的不确定性(九年义务教育不包括高中),自然使其难免卷入其中。说到底,还是教育体制和教育思想问题。试想,如果我们的教育不是引导学生都去考大学,也就不会有那么多没考上还要再考复读生了;如果没有那么“旺盛”的非正常复读需求,复读班也就没有市场了,即使不下禁令,也会自然衰微。 引导学生多向选择,考不上大学考职校、上技校,不仅在高中时就应该给予及时、充分的教育,而且需要营造社会氛围。现在有些舆论捧“状元”、吹“名校”,捧“白领”、贬“蓝领”,导向就不利于年轻人的多向选择。这种风气当刹。比教育、舆论更直接、更有说服力的是就业,如果政策、市场有所倾斜,相信更有利于引导年轻人。 体制、思想、舆论、政策之外,学校和教师的定位也很重要。既然学校是公益性的事业,教师是靠国家财政发工资的职业,那么,无论学校、教师就都没有理由利用自身条件再去谋求其它利益,这是一条底线,突破了就应该受到处置。在这个问题上,仅有职业道德约束是不够的,必须有严格的纪律甚至法律加以规范。现在的问题是,校舍、设备之类是物,便于管理,而教师是人,而且有超然于公职之外的权益,怎样管理更合理、更有效?这倒是值得研究的。(作者 张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