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许多媒体都受到了一个特殊群体的追捧,那就是一些高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媒体联络部”。一家中央驻某省媒体的公开投稿邮箱每天都会收到大量有关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邮件,甚至还有大学生直接找到报社和电视台,希望记者报道他们的活动。更有甚者,为了表达“诚意”和“愿望”,愿意按照媒体报道的要求设计和更改活动方案。 是什么让这些大学生如此热衷于媒体的报道?据了解,在暑假结束后,不少学校对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评定在很大程度上要考虑媒体的关注度。除了影响到最终的考核结果,媒体的关注还可以缓解活动经费的压力,不但去学校报销费用变得相对方便,甚至连寻求企业赞助时,也会具有特殊的优势。 面对愈演愈烈的追求活动“见报率”这一现象,如果轻易就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整体局面作出“变味”的断语,恐有点言过其实。因为十多年来,这项举国关注的活动的意义及其产生的锤炼大学生的实际效果可谓“卓著”。对一项工作的宣传报道意识的增强,本身并非坏事,媒体经常感到困惑的是很多单位、很多地方这一意识的淡薄甚至冷漠,单纯从这一角度的比较,我们还要说这体现了青年学生们的某些明显的“进步”之处。学校将“是否见报”作为考核结果的一项重要参照,也无可厚非。只要媒体的报道本身是严肃认真的,是否见报、能否见报的确可以作为评判一项活动价值大小的重要依据之一。 但现实又让我们看到,在一些地方、一些学校的确已将“见报”作为社会实践的终极目标、唯一目标,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因为这种“变味”的追求,颠覆了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就会出现活动“唯报道是从”的怪现状。 在大多数情况下,活动有活动的内容,报道则有自己的切入点和角度,活动的价值与新闻的价值可以说是两码事,能完美地拧到一块儿的时候本来就不多,更何况多数活动本身并没有很好的策划,甚至有的活动还没有开始就要琢磨“空穴来风”式的报道,根本谈不上能有出彩的新闻点、能有掂得出的价值。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很多媒体面对这些“变味”的要求,一个普遍的感觉是“发稿很难”,媒体用自己的职业标准防止了这一现象的蔓延和恶化。而在如汪洋大海一般的社会实践的活动内容中,最终能被媒体选中并大张旗鼓宣传的,都是一些高校和学生认真策划、躬身实践、体验深刻、收获颇丰之后的自然结果,这个活生生的现实足以告诫个别“媒体联络部”的纯真的学生们,还是把精力多放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之中。 作者:黄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