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8月7日《新京报》载,1977年至1998年全国各省份高考状元当中,考研和出国成为大学毕业后的首选,其中约有40%选择出国留学深造或定居海外。昨天,《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出炉,报告由“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通过对历年高考状元职业状况的统计分析得出的。 课题组通过核查“2007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的杰出人才发现,在“杰出企业家”中没有一位是高考状元”;而在学术领域,中国两院院士、外国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和长江学者成就奖获奖人等专家名单,均没有出现高考状元的名字,同样在“杰出政治家”中也没有高考状元。为什么这些高考状元仅仅只是“考场状元”,而不能成为“职场状元”?是什么妨碍了他们成为职场高手?而如果他们一出国,就有可能成为职场上的顶尖人才,如不少人在国内表现一般,但是一到国外,经过努力,就成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为人类、为社会、为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又是为什么? 高考状元诞生时的风光与高考状元毕业后的落寞,应当引起社会对状元群体的关注,特别是对教育的反思。如我们的社会环境,是否为这些人才的成长提供了一个非常优良的、恰如其所需的环境;为什么我国通过选拔的状元,在花大力气培养之后,有那么多的人不愿意留在国内,而是出国,成才之后,不是回为国为国效力,知恩报恩,而留在国外,为外国服务?这里面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不可否认,许多状元是冲着外国优良的学习和工作环境而去的,但是更多、更主要的原因,则是国内工作环境不如意,工资与福利待遇太低。如同样是博士生,“海归”与本土的就存在很大区别。又为什么有些“海归”人才的科研水平与实践动手能力,就是比我们自己培养的人才要强?又如,有些“海归”人才回一段时间以后,其科研水平就会停止不前?为什么桔子在南方就是那香甜,但是到了北方,就会变得又苦又涩? 报载,2004年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总量为6208亿,比上年有所增加,但是相对于国家GDP,却下降了0.04个百分点,降到了3.28%,是历年来的新低,与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的4.2%相比,远低于近一个百分点。因为对教育的投入不断降低,导致大量人才外流,不少人大学毕业后,不愿意留在国内,而是选择了出国。 对于教育的投入问题,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在“21世纪论坛”上谈到一些发达国家在吸引人才方面的做法,的确令我们吃惊。1971年到1997年之间,移民美国的约有1900万,目前美国正考虑把外国专业人才的移民上限从每年11.5万提高到20万;德国也要在欧盟以外吸引2万名次讯人才;英国正在修改法律,以便让英国公司能更容易从亚洲吸引科技人才。日本和韩国也有类似的动作。而中国拥有最多的人力资源,但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数,只占全国总人口数的6%,从事发展与研究的科学家大约只有50万,而美国和日本却分别有100万和80万。近年来,我国有30多万留学生被吸引到了发达国家,北大和清华简直就成了美国的人才培养基地,分别有80%和76%的人到了美国,我们花大力、用不菲的成本、不短的时间,培养的高精尖人才,就是被外国的高薪和良好的工作环境轻而易举地吸引去了。这真是一语中的。我国GDP在提高,但是用于教育,用于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的比例,却在年年下降,国家花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与GDP的差距在逐年加大。不仅优秀的学生在大量出国,留在国外,而且不少优秀教师也选择了出国,定居国外,人才的大量流失,今天已经显得格外严重,令人担忧。民谚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有人问:无士则如何?冰心老人一针见血地指出:无士则亡。由此可见,国家的兴衰,其实是教育的兴衰;国际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纵观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作者:朱忠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