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十七大之前的地方四级党委换届已经完成。领导班子职数的减少,党委副书记职数的减少,被认为是此次换届的“亮点”之一。“一正两副”模式成为地方党委领导机构的主要形式,体现了精简、高效的原则。 笔者不由得想到,中国大学的班子领导职数,副书记、副校长职数是不是也应在这样的大背景中,进行精简呢? 查阅各高校的官方网站,我们得到以下数据,“985”高校、“211”高校一般有党委副书记4名,有的“985”高校还设一名常务副书记;一般有副校长7-8名,有的“985”高校还设有多名常务副校长。对应于这样的领导规模,高校一般拥有20-30个不等的党委职能、行政职能部处,每个部处的正副处长一般有3-4名(还不包括处级调研员),也就是说,仅从机关层面分析,高校管理机构中就拥有150名左右处级干部。如果再考虑院系分党委、总支班子,院系行政班子,高校真可谓“处级干部一礼堂,科级干部一操场”。 领导职数的过于庞大,已经被充分论证是人浮于事、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对于高校来说,臃肿的机构、庞大的管理队伍,不但花费本就不充足的办学经费,导致大学办学成本居高不下,而且造成本应属于办学性质的教育机构,成为官场气氛浓郁的行政部门,甚至有进一步“衙门化”的趋向。 大学的行政化,早已被诟病,被认为是影响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最大障碍之一。但是近年来,大学行政化的趋势,非但没有得到遏制,反而走势坚挺。有人认为,将大学分为副厅级别(专科层次高校)、正厅级(本科层次高校)、副部级(目前有30多所重点高校),是让大学处于不平等竞争之中。事实上,学校行政级别的最大影响,在于领导的办学价值取向,首先是官员立场,其次才是教育者立场。行政级别的差异将诱导高校领导为追求级别而追求大学的办学层次,而行政级别与社会官场的对接,直接导致高校领导更看重政绩以及仕途发展而可能置教育规律于不顾,乐于追求短期效益、完成数字指标。一些副部长级高校之所以设置3个常务副校长,基本上不是出于办学需要,而是出于级别考虑,因为“常务副”是正厅级,而“一般副”则是副厅级。笔者认为,十七大之前地方换届传递的信号,值得教育界深思。连党政部门都在走班子精简之路,作为教育部门的大学,精简班子,也恰逢其时。为此,有三点建议: 一是减少党委与行政的副职数。国外著名高校,最多一名校长,三四名副校长,这就是整个校领导的“规模”。虽然我们有现实的国情,但过多的副职,只能导致党政功能的重叠,以及领导分工的极度细化,必然出现校长干处长的活,处长干科长活的局面。从目前情况看,高校的党委班子与行政班子,均可至少缩减一半,党委副书记最多设置2名,副校长最多设置四五名。 二是尝试党委书记与校长的兼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高校当前的管理制度。这一制度中,党委怎样领导、校长如何负责,一直是高校的难题,一些高校中,书记与校长之间的不和谐,贯穿在战略、人事、财务之中,折腾了不少人的精力。除了可以尝试党政交叉任职之外,有条件的高校(校长为党员),实则可以试点党委书记与校长的兼职,这样,不但可以减少职数,更重要的是,可以减少内耗,提高“校长负责”的可能性。 三是发挥学术机构的决策职能。也许有人会担心,减少职数和集党委书记和校长于一身,是否会导致权力更集中,一把手更缺乏监督。作为教育机构、学术机构的大学,关于教育和学术业务的决策,其实应该由学校的学术机构做出。 大学的行政化管理体制,被广泛认为是中国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瓶颈,只有突破这一瓶颈,才可能让大家看到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希望。当然,以上建议,只不过是现实环境中我们有条件可以尝试做的事。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除了遏止大学行政化的趋势,引入民办大学的竞争机制,也是一项重要尝试。 作者: 熊丙奇 文本来源:东方早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