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今日教育 >

一篇高考作文从及格变优秀的背后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青年报 佚名 参加讨论

    被“打捞”出的优秀作文终审评价提升17
    这是一篇被“打捞”出来的高考优秀作文。
    最先碰到它的阅卷老师给了36分,刚及格(高考作文满分为60分);二评的老师判给它42分——这属于大多数考生都能得到的基本分。按照预设程序,一评、二评相差6分,它被电脑传给第三位老师。第三位老师判39分。
    “背靠背”的电脑阅卷降低了“串分”的可能性。这表明3位老师对它的评价相差不远。
    复查阶段,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发现了这篇综合判定为37分的《怀想天空》。反复读了3遍,何永康终于下决心给它54分。从阅卷程序上看,这属于“终审”,比原先的评价高了17分。
    从1977年恢复高考算起,何永康从事语文阅卷工作已经30年。今年,他的职责是在及格线附近的作文里“拾遗”,但是像这样的情况也是“万中无一”。
    这篇文章当天就被印发给所有阅卷老师——既然3位老师同时“看走眼”,说明现行的评分标准还不完备。为此,何永康特意写了按语,又在文中加上点评,用的笔墨比考生的原文还多。落款时,他翻了一下日历,那天是6月17日,是父亲节。
    何永康在点评中写道:此文很典型,不事张扬,不搞“满天星”的铺陈铺排,不搞华彩炫目的“集锦”,不玩深沉,只是极为朴实地记叙了父亲割麦、自己割麦的情景,中间一节还喊了“口号”!然而,它真实、本色、真情、纯净,一板一眼地道来,汹涌的内心波涛潜伏其间。父亲的言语,极少,但厚实、博大;儿子的情感表述很普通,但均发自肺腑……
    “推荐它是一种导向。”何永康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说,“在如今的孩子都不太懂感恩的情况下,已经很少见到有儿子这样来感激当农民的父亲,高考作文中还没有人用过这种笔墨。”
    所谓“导向”,除了盼着青年学生都能懂得感恩外,何永康也希望阅卷者和中学语文教师能包容并鼓励这份“来自现实生活的质朴”,因为在高考作文中,这已经是久违的文风。
    高考作文普遍存在“脱离现实”“辞藻华丽”两种倾向
    何永康发现,近几年来,高考作文中普遍存在一种“脱离现实”的倾向,具体表现为,不少考生习惯于“回到古代,复述经典”。
    比如2004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是《山的沉稳,水的灵动》。结果试卷上“堆满了古代的山、涌动着古代的水”:一会儿是李清照的“水”,“到黄昏点点滴滴”;一会儿是李白的“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一会儿是苏东坡的“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何永康说,“写来写去,就是没有自家的‘自来水’,没有家前屋后清澈的、或者被污染了的‘水’”
    到了2005年,江苏省高考作文要求以“凤头·猪肚·豹尾”为话题,于是,成千上万的考生一齐追捧项羽——乌江自刎确实算是人生的“豹尾”。可惜,大家都写得大同小异,阅卷者很快产生了“审美疲劳”,一看到“项羽”就发“毛”。
    此外,自从1999年高考作文“文体不限”之后,一种被称作“秋雨体”的文化散文也在高考中大行其道。只是大部分考生与他们所效仿的余秋雨相比,少了几十年的生活积淀,用何永康的话来说,“辞藻华丽些还不要紧,怕的是华而不实,光开花不结果。”
    实际上,这两种倾向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
    今年重庆市的高考作文题是《酸甜苦辣说高考》。本来高考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考生最熟悉的话题,但是重庆市永川北山中学的蒋海彬老师在阅卷时却发现,脱离现实生活的倾向似乎积重难返。以往考生写作有套路,引用名人的诗句和话,然后加点材料,词藻华丽些就能得到高分。今年要写高考,没名人可用了,一些考生还是坚持老一套,引几句杜甫的诗,后面添句话,说这就是杜甫的高考;引句庄子的话,说这就是庄子的高考……
    作为阅卷组负责人,这几年来何永康在考前总是要通过媒体叮嘱考生“关照现实”,可直到今年依然有相当多的考生重蹈覆辙。何永康认为,一个直接原因就是如此操作相当省事,相当方便。
    即便是被考生和教师奉为指挥棒的《考试大纲》,在作文导向上也比较笼统,比如2006年的《语文高考大纲》,在文采上要求学生“语言生动”、“文句有意蕴”。
    一本卖得挺火的“高考作文宝典”这样给学生解读“有意蕴”:写作文时,不要说“我很悲伤”,要说“我心灵的天空一直下着雨”;不要说“女人和男人应有平等的社会地位”,要说“女人应是一株木棉,和橡树并立在一起”;不要说“没有钱”,要说“与孔方兄无缘”,说“‘老人头’不多”……
    为质朴文风开一扇窗
    实际上,2007年最新颁布的《考试大纲》已经有了变化。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杨建宇指出,新的《考试大纲》对考生写作能力的要求更加具体,更加切合学生实际。比如在“有文采”一项中,以“用词贴切”取代了“语言生动”,以“有表现力”取代了“有意蕴”。杨建宇认为,这表明高考作文从指导思想上开始反对追求华美、堆砌词藻的不良文风。
    不过,一些一线的中学语文老师认为,考场作文的本质是炫示,也就是故意展示自己的才华,通过显露技巧获得阅卷老师认可,这一点决定了考生的文风很难回归质朴。在他们看来,考生的文风很大程度上是由阅卷老师的审美取向决定的。
    四川省宜宾县育才中学一位语文老师把这种因果关系追溯到唐朝,举的是李白的《静夜思》和《清平调》三首之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这位老师认为,从阅读的初感来看,后者想像丰富,形象感突出,更具文采。但前者却是唐诗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细考起来,后者正是李白的“应试”之作,考官就是在沉香亭上赏牡丹的唐玄宗与杨贵妃,如果换上《静夜思》,怕是得不到赞赏了。
    还有拿朱自清的《背影》与《荷塘月色》做比,他认为《荷塘月色》在高考中更易得高分。因为《荷塘月色》的好处看得见,无论情感还是技巧,全摆在明处,而《背影》的妙处需要花时间咀嚼,平直的叙述短时间内在阅卷者心里掀不起大波澜。
    即便是倡导质朴文风的何永康老师,也不能否认平时作文和考场作文的差异。他认为,高考作文因为题目被限定,选材又要避免与数十万人撞车,因此必须迸发强烈的“视觉撞击力”才行,使高速阅卷的老师对作文“一见钟情”。换句话说,高考作文不能太含蓄、太玄妙,不能犹抱琵琶半遮面,应当多用喝一口就浑身发热的“二锅头”,少用需细品慢尝的江南名茶“碧螺春”。
    在今年江苏省首批公布的7篇优秀作文中,除了何老师倡导的“质朴之作”外,还有“文采飞扬”的散文,有另类的“小品文”、有“嬉笑怒骂”的杂文。何永康认为,如果要给这些文风迥异的优秀作文找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有“亮点”,“高考作文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应该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如果连萤火虫都没有,那就只能在基础等级徘徊了。”何永康说。
    实际上,这篇被“打捞”出来的《怀想天空》,只是为久违的质朴文风开了一扇窗,却还不是评价当前优秀高考作文的唯一标准。
    何永康老师认为,如今阅卷老师的审美取向越来越趋于多元,诚如2000年的高考作文题所言——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理想的情况是,无论是《背影》还是《荷塘月色》,放到阅卷点来都不被埋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