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东亚经贸新闻》6月19日报道,记者采访发现,吉林省公主岭市杨大城子镇一些小学将大部分操场承包给个人种植玉米,学生们只能在变成苞米地的操场旁边玩耍。学校表示,学校缺少经费,为了购买粉笔、纸、笔等必备的教学用品,不得已将操场开垦出来,承包给个人种玉米。公主岭市教育局证实了一些学校存在用“卖操场 ”来补贴学校教学经费不足的做法。 学校竟然卖操场,吉林省教育厅表示这“违反教育法,必须纠正”;公主岭市教育局说:“如情况属实,将依照教育行政法规进行严肃处理。” 请注意,公主岭市教育局突然“变脸”了!在记者采访教育厅前,公主岭市教育局执法监察科的工作人员曾表示:“多所小学都有这种情况,只是种植面积大小不同,各村级学校将部分操场承包给个人种苞米,收取承包费后,必须全部上缴到乡中心校,由乡中心校统一管理,再分配给学校做教育经费使用。”当时说一套,教育厅发话后又说要调查,要“严肃处理”,这叫怎么回事? 学校缺少经费,又不能对学生伸手,于是就卖操场,知情的当地教育部门对此予以默许。但是,当上级知晓“卖操场”并指出这一做法违法后,当地教育部门调转枪口,要拿学校开刀。我很悲哀于这样的处理方式。在教育经费缺乏,以至“如果不把操场承包出去,老师的粉笔和教案就得自己买”的情况下,学校不卖操场,你叫它卖什么?如果连正常的教学都无法进行,学生用操场把体魄练得再强壮,又有什么用呢?可以说,问题不在于卖操场,而在于学校为什么要卖操场。在我看来,需要严肃处理的,不应该是卖操场的学校,而是逼着学校不得不“卖操场”的机构和部门! 如前所述,公主岭市教育局先前是知道卖操场的事实的。请问,这些学校的经费在哪里出了问题?作为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你为改变当地学校缺乏教育经费的状况做了哪些行之有效的努力?再往深处看一下——假如当地政府关注自己辖区的教育生态的话,卖操场的事情会发生吗? 我想,假如先严肃处理了逼着学校不得不“卖操场”的机构和部门,解决了当地学校教育经费的后顾之忧,再问责“卖操场”的学校,这些学校的负责人大概才能“死也瞑目”吧。 作者:李知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