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调查发现,89.6%的人认为,自己的命运因高考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但也有82.3%的人认为,与十年前相比,现在大学生的身份已经贬值。高考在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的同时,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的压力也在逐年增大。这项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青年报社、ATA公司联合主办的“纪念恢复高考30年大型调查”结果,6月27日在北京对外发布。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讲,“大学生身份贬值”是一种必然。一方面,随着大学的扩招,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过渡为大众教育,大学生的“含金量”相对来说降低了;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空前增大,这也无形中导致了大学生“天之骄子”身份的丧失。 置于现实的语境下,在笔者看来,“大学生身份贬值”还具有另外一重深刻的“内涵”。那就是:虽然高等教育已经在扩招的大旗下被动或者主动地摘去了精英教育的帽子,但公共社会还在用精英型的意识去“理解”高等教育。换言之,潜意识里,人们仍然相信和希望大学培养出的是精英而并非“大众”,当期待的结果在现实中一一破灭,自然就会发出“大学生身份贬值”的喟叹。 然而,公共为何会对大众教育抱以“精英期待”?这并不是社会的错。高昂的高等教育收费,根本无法让老百姓将高等教育“定位”为大众教育。用高投入支付着子女的高等教育消费,抱以“精英目标”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即便有人指正或者明知这是“错觉”,很多人也宁愿在虚无缥缈的期待中进行自我麻醉。还在于——鳞次栉比的大学城和形象工程,四处讲学获取巨大经济收入的学术精英……这一切的一切,都让高等教育是大众教育的原有“概念”湮没在功利的海洋中,公共所尝到的,只是一杯“发酵了的葡萄酒”——奢华和物质的诸多元素所产生的巨大感观冲击,已经足以让很多人迷失在高等教育高高在上的幻象中了。 上大学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但上大学同时也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很多人上不起学,很多家庭因子女上大学而背上沉重的教育消费负担,还有不少因高等教育投入而致返贫。此情此景之下,对于公共社会而言,“大学生身份贬值”不能不说是一杯难以吞咽的苦酒。就好像拿买一辆豪华轿车的钱买到了一辆普通轿车,实在是一件非常令人痛心和郁闷的事情。大学收费“升值”了,大学成本“升值”了,政府教育投入“升值”了,民众教育负担“升值”了,与之相对应的却是,大学教育质量的下滑——高等教育的投入与收获严重不成正比,大学生身份贬值只是一个外在的“表征”,大学教育贬值才是“真问题”。 作者:陈一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