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高等教育的首要差异是入学标准。学生怎么进大学的呢? 中国的景象是:千万人同考,千万家长跟随。这一天不得了,武警都出动,财政部与教育部拨专款保证考试安全。这种规模、气氛,国外少见。在中国,考试几乎成了衡量学生能力的惟一指标。一考定终身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果北大录取线600分,复旦录取线550分,一个学生考了595分而第一志愿报了北大,那他既去不了北大,也去不了复旦。 国外却不是这样。在美国要想进入大学,需要具备5个条件:SAT(Scholastic Aptitude T e st)考试成绩、中学成绩满220个学分、平均成绩达到B(其中一半是考试,一半是做项目的成绩)、推荐信、面谈。以复旦的优秀毕业生沈志勋为例,他现在是斯坦福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主任,同时是美国能源部顾问。当年通过招考去美国时,只有100个名额他排到近200名,本没有机会。可美国人跟他一面谈,觉得不错,结果就要了他。人才就是这么出来的。如果单凭考试一刀切,那他就被“切”掉了。当时他是复旦被录取的14人中的最后一名,但今天,他是14人中最有成就的一位。 再说SAT考试。过去是两门课总分1600分(现在是三门课,语文、数学和作文,总分2400分)。学生如果想去普林斯顿、哈佛这些好学校,SAT成绩要求也很高,得在1360分以上(以过去的两门课计)。但是SAT一年可以考7次,并且可以选择其中最好的一次成绩上报。什么时候考,由学生自己定。 现在,美国除了SAT,又有了AP(advanced placem ent)考试。A P 的34 门考试目前已涉及19个学科、31门课程,其学分已为22个国家和地区的3600所高校承认。到目前为止,美国的大学并没有要求学生需要有AP成绩,但实际影响却很大。该考试在80个国家进行,包括中国,也包括哈佛、耶鲁等名校都承认AP学分。因此,学生进了大学可以免修这些课程,节省很多费用。但大学看重的还远不仅仅是考试成绩。对于学生参加社团、公益活动的表现,对于学校老师的推荐信均十分重视。 我不喜欢我们的高考只是一次考试就决定学生的命运,这一方面不很公平,另一方面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精神负担。问题不在考试本身,中国的高考经过多年的完善,虽仍有舞弊,但已相当严格,给公平选拔人才提供了机会。中国高考的毛病在于一考定终身。恢复高考30年来,高考已有不少改进,从一张卷子到今年的17张卷子,浙江省也开始试行了同时填几个第一志愿。但还需大大改进。 事实证明,通过面试等其他方式,也能选拔出优秀的人才。 英国首相布莱尔几年前到北京访问时,宁波诺丁汉大学决定选派两名最优秀的学生到北京和布莱尔见面。两名优秀生选出来后,校方惊讶地发现,这两名学生当年进校一人是凭高考成绩进来的,一人是凭面试成绩进来的。 所以我建议要考招分开,让考试多元化。只有考试多元化,才能使中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考试虽然是衡量学生能力的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的指标。高考制度要改革,但改革的基础在诚信。路途相当艰难。 中外高等教育的差异还体现在对不同类型高校的价值判断有差异。 我们的高中生几乎人人想上北大、清华、复旦。而我认识的一个美国大学生,他的SAT成绩够上哈佛,却选择了一所烹饪学院。这所学院的录取率和哈佛一样低,学费却比哈佛贵,据说欧美10%的烹饪专家出自那个学校。这说明他们的人才概念很宽泛,充分认知不同类型高校的价值。什么时候我们有一半学生不想进北大、清华了,就说明我国的教育改革取得了突破。 高等教育是一支大乐队:名牌大学就是乐队里的大钢琴,但不要只把眼光盯在大钢琴上,大提琴、小提琴都是好乐器。好学校并不一定是研究型、综合性的大学。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火箭90%是由加州理工学院设计的。加州理工全校只有2000多名学生,却培养了31位诺贝尔奖得主,钱学森、谈家桢、周培元等中国的大师也是出自加州理工。 美国这个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社区与大专院校占高校总量的60%。在美国人的观念里,哈佛大学与纽约服装学院是同等重要的。我国政府现已十分重视职校,但尚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1997年,我参加了美国大学校长会。当时,有人提到,如果所有的大学都像哈佛,那么这个社会将会崩溃,如果我们所训练的人都获得了诺贝尔奖,那么这个社会也会崩溃。我们需要来自不同大学的不同的人,这样我们才能奏出生动的乐章。 (感谢原春琳记者对笔者几次讲稿的整理) (杨福家 宁波诺丁汉大学校监,复旦大学原校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