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今日教育 >

“好孩子”情结及“有教无类”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北京晚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小升初”硝烟的弥漫中,又到六一儿童节了。许多孩子正在经受天气的升温和升学的煎熬。家长给他们准备了好多个“证书”,印制了精美的简历,正领着他们“过五关斩六将”——从一个学校到另一个学校,接受“面试”的甄别和“测试”的遴选呢!
    人人都喜欢“好孩子”。绝大多数家长都觉得自己的孩子是好孩子。倘若学校也这么看,那真是天下太平。可是学校不这么认为,他们要“优中选优”。于是设置了许多“类别”制定出许多“标准”,把孩子分成ABCD。当然,他们只要A——最好是A+。
    其实,“选拔”“好孩子”进“好学校”是违背义务教育理念的。义务教育阶段应该为每一个学龄儿童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孩子是有差别的,然而其受教育的权利是平等的。孩子是有差别的,然而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是不应该厚此薄彼的。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夫子就发出了“有教无类”的至理名言,提出教学生不要分贵贱愚贤。但是孔夫子没有料想到我们今天的教育是“有教有类”的。校有一二三类,学生就三六九等。重点校制度其实就是“淘汰制”。初中升高中“淘汰”一批;初中招生也是要“淘汰”那些“差”的小学生。考大学固然是“优胜劣汰”;选拔甚至从“幼儿园”就开始了。近来有的中小学招生要对家长进行“面试”,问清家长的身份(“出身门第”和文化经济“官宦”背景等),就差“查三代”了。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想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转变理念,一个是转换机制。
    转变什么理念呢?学校尤其是“好学校”,要有一个“教好学生不一定非教好学生”的理念。这里第一个“好”是补语,第二个“好”是定语。有一种观点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好学生”,问题是看你会教不会教。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先生”。在学生原有水平上使他提高、教他进步,而不一定非得挑了“好学生”来教。我们的教育评价,不能只评定结果,而忽略了教育过程。在学生原有水平上通过我们的教育使学生提高了多少?这个“增量”的评定才是公正和公平的,才是我们应该鼓励的,才是有利于所有学校的提高和所有孩子的进步的。转化一个“差生”其功盖不在出一个“好生”之下。
    转换什么机制呢?就是把多年存在今天虽然为《义务教育法》所否定但是还没有根本改观的“重点校”体制转换为《义务教育法》所规定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均衡体制”。这样就会出现一个均衡的学校无须遴选学生的崭新局面。重温孔夫子“有教无类”的教诲,重复一个“要教好学生而不一定非教好学生”的理念,再加上构建“均衡”的基础教育(首先是义务教育)体制,我们今天的招生大战有可能成为历史的一页啦!
    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孩子——祝每一个孩子六一儿童节好!
    作者:王晋堂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