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今日教育 >

大学批量生产“棒棒”不是特例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星岛环球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黄金周里,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的30多位学生走上街头体验“棒棒”生活。据新闻报道说,“面对激烈竞争,学生们只好压低价格抢生意,许多学生一天下来只挣得一元”。一场生活体验演绎成了劳动力的廉价竞争,大学教育的失败显而易见。
    大学生向“下”体验就得去做“棒棒”?这种思维的滞后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如此不相称,体验生活也就在无形中变成了一场没有底气的秀。
    中国高等教育出现此类极端方式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学生体验“棒棒”生活一事,从表面上看算得上是特例,但套在中国大学教育产业中时,谁还能再说这是特例?
    目前的大学教育明显存在的两端,一端是家长,一端是社会。在家长的那一头,高校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资源,只要家长们还希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只要社会对于大学文凭还有绝对的认知度,高等教育这门生意就不会亏本。但在另一端,社会对于个人能力的评价几乎又会决定大学毕业生此后在社会中担当的角色和发展方向。
    现在的中国大学教育更像是一件半成品,原料是填进去了,生产出来的物品质量如何尚不可知。经由大学制成的半成品就在这不完善、不成熟的流水线上流入社会,浪费大量的社会资源。就长期发展而言,“半成品”模式的教育已经成为社会经济高速运转的障碍。
    虽然不能否认,组织这一活动的本意大概是要体验现实生活,但也应该对此类活动的方式和模拟对象慎之又慎,因为大学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社会竞争中的弱者。“棒棒”肯定不是这些大学生最擅长的,既然是体验生活,为什么不去那些他们可能会有优势的领域?“棒棒”这种引导,是误导也是悲哀。
    当然,我说这些并不是要否认大学生这种“向下体验”直面民生的方式,只是,对于社会责任的认知,恐怕还要再深入一些。所以,只有育人者普遍觉醒,才有可能减少批量生产“棒棒”的发生率。
    但现实中,大学有时更像是一个掌握着真理的聋子。
    其实,学生们不知道怎么学的困惑,早在考大学的时候就孕育好了,因为决定他们学什么的家长就是社会成见的接受者和制造者。一踏进大学的门槛,很多人实际上是打算依赖他们那点应试式的中学教育的基础进入专业学习,将自己挤入一个窄小的通道。当然,现实中是有这样的成功先例的,至少父辈中就大有以狭窄的专业素质而跃升高位的。可惜的是,父辈们可以,他们却不行。时代变了,中国不仅窗户开了,门也开了,衡量大学教育和大学生质量的尺,不再可能只用那只老古董。
    “棒棒”类向下的体验方式只能是一种非常态的举措。当大学生一味东施效颦般投入社会、体验生活,而且全然不理会旁观者的眼睛和耳朵有多么难受时,恰恰说明了高等教育离人才型教育路线还远着呢。
    作者:小话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