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今日教育 >

大学 你的特色在哪里?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光明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背景:“大学本来应当有特色。但是办着办着发现我们的大学没有特色了。千校一面,万众趋同”。一位大学校长的感慨道:“特色”就像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离开它,你就会窒息而死。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早年求学并毕业于清华大学,在北大从教六十年。他谈到两个学校的风格时说:“ 肯定不一样,这并不奇怪,就好比李白和杜甫是两个好朋友,但却风格迥异。”
    日前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组织的对于大学“特色”的一次探讨,部分担任评估专家的大学领导人的观点耐人寻味。
    现在的许多家长在帮助孩子填报高考志愿时,对于学校特色的判断了解令人感到意外。而时下正在等待接受本科教学评估的院校也在积极地发掘这样的谜底——什么是大学的“特色”?
    特色,大学存在的“符号” 
    特色在学校改革和发展当中,特别是在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育质量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外界认识学校的一个重要方面。——题记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任刘凤泰对于“特色”的说法比较透彻:办学特色是指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它在学校改革和发展当中,特别是在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育质量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是外界认识学校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为根据现行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规定,只有办学特色鲜明的学校才能被评为优秀,有办学特色的才能评为良好,其目的正是促进学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特色”成为校校追求、人人关心的一个理想阶梯。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认为,办学特色至少可以体现在四方面:
    学科结构和学科特色。这是一所大学形成其办学特色最基本的因素,决定着学校在哪些学科领域为社会服务。中国从清末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制度,完成了由“四部之学”向“七科立学”的转变。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初经历一场院系调整,许多综合大学拆分建立了很多单科性学校;进入90年代,大学学科综合性化发展很快,学科结构又有趋同化倾向。其后是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上的办学特色;学校服务的空间和地域的不同,也能形成不同的办学特色;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学校的文化、传统、办学理念、办学方针,学校的信念和精神,都能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他认为,学校没有特色,也就没有我们高等教育的高水平建设和发展,更很难创新。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参加过几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工作。他说,到一些学校感觉到特色项目的评价确实颇费脑筋,一是总结出来的特色不鲜明,失之于一般;二是特色没有得到充分认可,甚至在校内都未达成共识。
    他认为,学校办学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又是与时俱进的,要能够体现时代精神。比如校训很能体现一个学校的传统和特色,北师大的校训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学为人师”讲的是做学问,学高方能为人师,而“学高”就体现了人才观的变化历程。过去是一维的,学好知识就是“学高”,现在则强调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同时还要有比较强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特色,彰显学校的个性
    办学的特色表明了一所大学办学的特殊性,而这一所所大学的特殊性的综合,构成了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的整体。——题记
    清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胡显章以为,办学的特色表明了一所大学办学的特殊性,彰显着学校的个性,人们通过对这种在特定历史与环境条件下所具有的特殊性的探索、积淀、发展,形成了一所大学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相对稳定的办学理念、传统、制度和方法。而这一所所大学的特殊性的综合,构成了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的整体。
    这个整体的性质并不仅仅指每所孤立的大学的特色的简单组合,而且包含了这些特色的相互影响,包含了某些特色被普遍认识、接受而形成中国高等教育带有普遍性的内容。这种普遍性如同电量的直流分量,而那些仍然保留的特色如同林立的脉冲,其积分决定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没有一所所大学的特色,就没有整体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同样,没有使某些普遍性的认识上升成为规律性的理念、思想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策法规,反过来对更广的面上各个具体学校的指导,也很难继续提升整体的质量和水平。
    他认为,办学特色不仅是不同的学校在不同的历史与环境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特殊性,反映了大学文化多样性的规律,而且也反映了社会与人对教育需求的多样性,发展办学特色应当成为各大学为适应这种不同需求做出的自觉反应。
    例如,北大蔡元培校长“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理念,清华梅贻琦校长的注重师资、严谨求实的办学理念,不仅影响了他们做校长时的北大、清华,至今仍影响着这两所学校的办学风格,而且,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南开大学副校长逄锦聚对于办学特色的描述带有普遍性。他认为所谓办学特色,即在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体现一所学校办学优势和特性的总和。而办学特色的形成,取决于多种因素:一是国家制度和政策;二是学校发展历史、环境和文化。三是师长。北大有季羡林先生,这就是文化旗帜,北大的文科具有优势和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一批像季先生这样的名师。一所学校如果有真正大师级的教师,对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一定会有很大促进。学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影响更加长远和关键,一所大学如果能持续地培养出杰出的人物,那么这所大学一定是有特色的。
    北京大学原党委副书记赵存生认为,大学的办学特色,取决于大学文化的多样性。当然大学文化有他的共性,这种共性使大学文化从整体上区别于社会文化当中的其他亚文化。但是对于一所大学来说,意义更为突出的,是大学文化当中的个性。如果没有个性,大学也都差不多了。
    他指出了这几年有一种很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大家都呼吁大学要有特色,不要都办成一个模样,另一方面又都在求高、求大、求全。学院要办成大学,小大学要办成大大学,所有的大学都要办成综合性大学,这似乎已经成为一个潮流。这就形成了一种新的大学趋同运动,违背了教育的规律,影响着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其实学校办得好不好,不在于规模大小,层次高低,而在于办出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优势、魅力和吸引力。这种盲目的改动,能有什么实际的价值?
    特色,实际是大学文化
    办学特色应该是大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自主关注的事情,因为有没有特色,发扬不发扬特色,是决定一所大学能否生存、能否发展的问题。——题记
    大学的办学特色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大学文化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王英杰说,大学的特色,需要有意识地提炼,有意识地发扬、光大。特色是学校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不是什么人主观贴上标签而形成的,也不是谁给它们某种特殊的政策或者国家做出某些强制性的规定,就能够形成的。说到底,办学特色应该是大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自主关注的事情,因为有没有特色,发扬不发扬特色,是决定一所大学能否生存、能否发展的问题。
    他例举了1904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在查理斯·范海斯校长的领导下提出了“威斯康星理念”,这位校长要威斯康星大学成为本州人民的头脑,要给人民信息、光明和指引。这个理念使得威斯康星大学具有了两项特色鲜明的使命——帮助州政府在全州开展技术推广和函授教育。范海斯认为,威斯康星大学要在一个农业大州——美国的奶牛场中生存和发展,教授的皮靴上不能不带有牛粪。大学必须把整个州作为大学的校园。在“威斯康星理念”提出仅仅四年之后,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就指出,威斯康星大学是一所优秀的州立大学,它之所以取得这样的地位,是由于它向州政府部门提供了专门知识,向大众提供了讲座,把大学送到了人民当中。在为州服务的过程中,威斯康星大学在学科方面也办出了特色,它在畜牧科学、生物科学和细菌科学等学科迅速取得全美领先地位。他诙谐地说,如果你到威斯康星大学去,别忘了吃它的冰淇淋,非常可口好吃。
    王英杰说,牛津、剑桥的学生讲,他们在学校里不是被教出来的,是被“熏”出来的。是怎么“熏”出来的?是在和导师不断的谈话当中熏陶出来的,是在本学院的各项活动中熏陶出来的,就是在他们所处的这种环境中熏陶出来的。这就是一种文化。这里所要强调的是,从社会、政府有关部门到大学都要倍加珍视和呵护大学的文化。
    从特色的角度出发,我们也许可以记取德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德国在世界大战中把大学当作战争的工具,把国家意识强加在大学上,导致了大学的衰落,在战后又推行了均等的财政支持政策,使得大学逐渐失去特色,德国大学在世界排行榜上逐渐失去了踪影,德国近年开始制定政策鼓励大学办出特色来。所以政策导向很重要。国家要有政策,各种政策要相互衔接一致,鼓励大学建出特色来。我们一方面讲的是鼓励建出特色来,而实际的政策制定当中,不管从经费拨款,学费的制定,招生、就业雇用等等,都没有体现出鼓励特色。所以势必大家都向一个方向靠拢,千校一面。
    特色,需要历史的积淀
    季羡林给人们提出了一个大学精神、大学特色的“参考坐标”,那就是“基础”、“积淀”。——题记
    北京大学教授杨承运说“大学特色”,不全是“办学特色”。大学特色是涵盖着教育思想理念和办学运作经办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大学特色不全同于办学特色。
    校训在凝聚师生员工方面的作用,是办学思想和理念的概括和凝练,是鼓励和号召教师们潜心学术、严谨执教,学子们立志求真、成人成才的旗帜,自然也是学校办学特色的表征和追求的理想境界。无论是北京大学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还是哈佛大学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耶鲁大学的“真理和光明”,都将大学的特色融入其中。
    杨承运说,大学特色可以类比于“精神”、“个性”、“思想”、“理念”等方面。
    说到特色的“形成”,他以为,办学思想和理念,则是形成办学特色的前提。
    季羡林曾经给人们提出了一个大学精神、大学特色的“参考坐标”,那就是“基础”、“积淀”。
    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和等级标准》中,有“特色项目”一项。从指标导向的层面上来讲,这可不是为了“立项”。有这个特色的“项目”之说,是为了让参评院校系统地回顾办学历程,认真地提炼办学思想,以避免千校一面,万众趋同。也就是说:要在教育思想匡正的大前提下“明确办学思想”、“落实学校定位”、“对准学科建设”、“推动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落实办学举措”、“营造校园氛围”等方面下功夫,好把学校办成一个特色突出(有自己的个性和强势)的大学。
    他以为,在考虑办学特色这一项的时候,最好还是从学校的办学历程、学科优势和专业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改革等方面多下功夫,找出自己的亮点,看到相对的不足。不宜刻意追求,但要有意积累;不要只忙应对,但需持续积淀;不能忽视新芽,但求老树新发;不计一时之功,但多凝练取精。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马陆亭在谈到“为什么会出现办学特色不鲜明的问题”时指出,实践中行政配置资源的能力太强。这样势必会出现千校一面、办学雷同的现象。同时,理念上共识的东西太多。中国教育容易形成共同的认识,比如说分层次办学理念提出后,现在大家都讲分层次办学;现在一讲规模效益,规模就都成巨型的了;讲通识教育的优点,大家就都搞通识教育了,不敢再提专才教育,怕别人说理念落后。再比如说现在讲特色办学了,于是就有了一批的“有特色的一流大学”、“有特色的研究型大学”“有特色的教学科研型大学”提法。进而淹没了特色的内核!
    作者:朱振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