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觉 在世界许多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中都设有成人礼,尽管各个文化传统对成人年岁的规定不同,成人礼的仪式不同,但对成人礼的重视却是是共同的,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成年”成为了一桩兼具自然和社会意义的事件。 更深厚的社会文化意义(资料图 图源网络) 历史上,礼乐文明隆盛的中国也有自己的成人之礼,对男子而言是冠礼,对女子而言则是笄礼,也就是通过发饰的改变,将初成年者与未成年人区分开来。但发饰的改变只是表面形式,在儒家看来,加冠礼作为成人之礼,还承载着更深厚的社会文化意义。 甫一开篇即云:“人之所以成为人,在于人有礼义。礼义的开端,在于端正容貌体态,神色表情得体,言辞和顺,然后礼义才可能齐备。君臣关系端正,父子关系亲切,长幼关系和睦,然后礼义才能确立。因此,对于一个人来说,行了冠礼,才能服饰完备,服饰完备才能容貌端正,表情得体,言辞和顺。因此说‘冠礼是礼的开端’,上古圣王都高度重视冠礼。” 服饰是古代礼制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是为了美观和区分身份阶层,更是一种符号系统,通过外在的穿戴提醒、约束穿戴者的形容举止。譬如,腰间挂着珠玉环佩之饰的人,就必然需要小心走路,不能大步奔跑。身着宽袍大袖者,就必然不可随意袒露手脚,举手投足都需要庄矜持重。 服饰是古代礼制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冠礼过程中,宾客要为冠者束发、加缁布冠,而冠者本人在整个仪式过程中也要数次更衣,从未成年人所穿着的彩衣换成玄端服,又换成白色的下裳和蔽膝,再换上绛色的纁裳和蔽膝等等。冠礼过程中,服饰的变改,不仅提示着冠者身份的变化,同时,随着衣服材质、样式趋于成熟稳重,也提醒冠者,从今日起,自己的言行举止、神色辞气,都不可再如少年般放任肆意。 在儒家看来,礼义是用以区分成人与否的关键,要进入成人世界,就必须懂得遵守规矩、法度,因此,冠礼正是接引青少年进入成人世界的重要步骤,只有先具备了庄重矜持的外在,才能逐步修养自己的内心变得沉稳端庄。 伴随着冠礼,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便是冠者会获得他的字。古人对姓、氏、名、字有着严格的区分。名相较于字为尊,因此,轻易不可直呼他人之名,是为极大的不尊重。三国时候,曹魏之臣卢志曾经在大庭广众之下问东吴名士陆机:“陆逊、陆抗是你什么人?”陆逊和陆抗分别是陆机的祖父和父亲,卢志当众直呼其父祖名讳,可谓无礼之极,于是陆机也毫不留情地回击道:“正像是卢毓、卢珽和你的关系一样。”卢毓、卢珽是卢志的父祖,陆机以此回敬了卢志的无礼之言。 男子二十,冠而字(资料图 图源网络) 《曲礼》云:“男子二十,冠而字”。为什么行冠礼后的男子会同时获得一个区别于“名”的“字”呢?根据古人的解释:“人二十有为父之道,不可复言其名,故冠而加字之,成人之道也。”男子二十岁被认为是成人的年纪,故有加冠之礼,既已成人,就意味着他将很快生儿育女,成为父亲,而获得了“字”的男子,他的“名”由此变得更加尊贵,只有父亲和国君可以称呼,而同辈与晚辈不再能够直呼其名。如果说加冠是提醒冠者内心趋向成熟的话,那么加冠之后的得字,则是要求周围的人也以新的态度对待加冠者,从而全面地帮助冠者理解和适应自己的新身份。 理解和适应自己的新身份(资料图 图源网络) 古人非常清楚地意识到,从青少年向着成年人的过渡并不轻松,绝不仅是一个生理成熟的过程,而是需要在心理上经过一次重大的转变。而在现代社会中,由于这种转变教育的缺失,很容易造成大量生理成年然而心理幼稚的“巨婴”。在古人的冠礼中,则有颇多值得今人借鉴效法之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