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以史为鉴丨循义而行,才是人间正道

http://www.newdu.com 2018-01-09 腾讯儒学 王永豪 参加讨论

    文/王永豪
    《史记·管晏列传》记载: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循义而行,才是人间正道(资料图 图源网络)
    管仲和齐国的故事得从齐釐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开始说起。这一年,齐釐公去世,留下三个儿子,一个是是太子诸儿,一个是公子小白,一个是公子纠。
    齐釐公驾崩后,太子诸儿即位,是为齐襄公。彼时,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管仲则在公子纠阵营效力。
    当年齐釐公在位时,将自己的女儿文姜嫁给鲁桓公为妻。文姜年轻时行为不检,和自己哥哥诸儿,也就是后来的齐襄公私通。
    齐襄公即位后的第四年,鲁桓公携夫人,也即齐襄公诸儿的妹妹文姜来访。兄妹二人死灰复燃,重新勾搭成奸。事迹暴露后鲁桓公大怒,痛责夫人,却被齐襄公派大力士彭生杀害。
    之于齐襄公的昏庸与残忍,这件事不是个案,杀罚不当,沉溺女色,欺辱大臣等事件不断发生。襄公的几个弟弟唯恐祸及自身,各自逃亡自保。公子纠去鲁国避难,公子小白则去了莒国。
    齐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不断的内乱和政权更迭后,齐国有了新的转机,逃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见时机成熟,两哨人马都想尽快返回齐国,以便夺取国君的宝座。
    
    三姓家奴吕布(资料图 图源网络)
    管仲主动提请缨阻击公子小白的队伍。阻击过程中,管仲一箭射中公子小白的衣带钩。
    公子小白佯死骗过管仲,麻痹对方从而为自己复国争取了时间和先机,取得君位,是为史上著名的齐桓公。
    齐桓公为绝后患,在鲍叔牙的安排下,遗书给鲁庄公,逼迫鲁国杀死公子纠,交出管仲。到齐国后,齐桓公却以隆重的礼节亲自迎接管仲,以示对管仲的重视和信任,并拜管仲为相,尊为“仲父”。齐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诸侯,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候,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华夏民族重视忠诚,如三姓家奴是吕布身上洗不去的污点。对于管仲这种二臣的做法,子路也曾有过疑问。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髪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提携玉龙为君死(资料图 图源网络)
    子路骁勇,在他心目中,提携玉龙为君死是一位勇士的光荣归宿。既然管仲没有辅助公子纠复国成功,以身殉难,杀身成仁是当然选择,所以他以召忽为参照系,疑问于管仲怎么有脸在主人死后独自苟活;子贡对管仲的不理解是,蝼蚁尚且贪生苟活下来也就罢了,为什么竟然去为对手效力?
    孔子对管仲的做法持支持态度,一,管仲活下来,让齐桓公多次会盟诸侯,不须动用兵车武力。二、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于诸侯,使天下得到匡正,人民直到今天还享受着他的恩赐。孔子提出一个假设:假如没有管仲尊王攘夷保卫华夏文明,我们大概已经被蛮夷征服,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和落后民族一样了。同时举了一个反例,难道要让管仲像普通男女那样拘泥于小节小义,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山沟中默默自缢而死吗?那样的话,世人遭受极大的损失而不自知,这不是天大的遗憾吗?
    可见,孔子对管仲该不该为主人殉难的判断依据是人民和社稷。正因为管仲的才华和能力对人民和社稷有深远的帮助,所以他不可以像凡夫俗子那样不负责任地一死了之。
    孔子的这个排序,被孟子更清晰地表述出来,亦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管仲的贡献,第一利于民(“民到于今受其赐”);第二利于社稷(“九合诸侯”);第三利于君(“霸诸侯”),至于自身的荣辱,则是等而外之,不在管仲考虑之内了。
    管仲活下来并辅助对手,这是责任与担当,是一种对天下苍生以及后世黎民的“义”。管仲忍辱负重造福天下苍生,那么他活下来是一种“义”,而匹夫匹妇对天下苍生裨益无多,自经于沟渎以成其节也是一种“义”。
    
    为苍生黎民考虑(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中庸》有云:“义者,宜也。”人无法跳出自己的时代,在复杂的境况下,与时代共舞,从大局出发,为苍生黎民考虑,那个最合适的做法就是“义”。
    当然,这个所谓的合适做法并不是一成不变和死搬教条的。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也就是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规定一定要怎么做,也没规定一定不能怎么做,只要怎样做恰当,就怎么做。
    对于这种灵活性,孟子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孟子·公孙丑上》),唯义是从,所以孟子为“圣之时”者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唯有循义而行,灵活处变,内心有天下苍生,才可以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被诺言绑架,不被谎言构陷;才可以不畏将来,不愧过往。唯有循义而行,才是人间正道。
    “仁,人之安宅;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