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凌俊峰 子贡问孔子:“死人有知无知也?”孔子曰:“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也;欲言无知,恐不孝子孙弃不葬也。赐欲知死人有知将无知也。死,徐自知之,犹未晚也。” 最终去达到至善的境界(资料图 图源网络) 此句话出自《说苑·辨物》。生死问题是人们或多或少要关心的问题。我们生活的世界每个人都会面临着这样的大问题。在这则材料中,子贡(端木赐)就向孔子提问:究竟死人有没有知觉呢? 孔子答道:“我假如说出来死者有知觉,恐怕孝子们就会不顾一切地对待自己去世的人,从而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这叫做妨生以送死。假如说出来死人没有知觉,又害怕不孝子孙们把自己去世的亲人朋友抛弃了,不去埋葬他们。端木赐你想要知道死,等到那一天你自然会了解这个问题,那时候还不算晚。” 生死问题(资料图 图源网络) 其实这是一个话术的问题。儒家服务于人们生活着的世界,对于大多数一般人来说,不去考虑彼岸世界。儒家对于一般人,也不去谈论“性命天道”这样的高头讲章。但是我们难免遭遇自己关心的人离开这个世界的情况。社会上有很多风气,比如亲人在世的时候,很多年不去回家看看,去尽自己的责任,死后却又大操大办,做足表面文章,甚至大为破费,让自己倾家荡产,也对社会没有任何的积极价值,甚至会败坏社会风气。有些人因为自己的亲人朋友去世,受到过重的打击(当然这种情感是真挚的、在所难免的),很久都无法振作。 面对这种情况,儒家所思考的方式是“依人情而作礼”,本诸情欲,因为各种情感而制礼作乐。比如有欢喜之事,就有嘉礼,婚姻之事,有婚礼,亲人朋友的去世,有丧礼、祭礼,借助于表达自己的情感,疏泄自己的烦恼,使得人的生活渐渐地有着落,以为我们的获得与失去找到一种平衡,服务于我们人生的漫长旅途。根据不同人的才情与思致去下功夫。使过者,慢慢归于平和,使不足者,慢慢扩充自己,最终去达到至善的境界。 依人情而作礼(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这就像是一个好的老师,要懂得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去安排各种各样的方案,个性化学习与探索。对于上课不认真学习的同学,应该要求多努力,甚至有强制性作业。这是为了让他赶得上学习进度。而过于努力的学生,却应该适当给他们减负,让他们轻装上阵。这是一种量身定制、因人而异的方案。然而却实在不容易做到,只有像孔子那样的优秀思想家,经历过诸多人生经历之后才能渐渐达到这种境界。我们只有慢慢地去追求这种处事方式。 《论语》中有这样的话: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这就是一个度的问题。有的时候把一种残酷的现实直接告诉到别人那里,会让人无法接受,甚至过于刺耳,有的时候绕着弯子说话,既能够表达自己的意见,实现自己的目的,又不会产生恶果。这就是一种难以追求的和谐境界。这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也是极其难以实现的。 儒学服务于人们的现实生活(资料图 图源网络) 儒学服务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使得人们的生活并不简简单单地成为找一份工作,而在生活中寻找道德性与诗性,最终获得人的尊严与幸福感。这就是我们当下重新呼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所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