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是儒也是道:从孔子到王阳明

http://www.newdu.com 2018-01-13 腾讯道学 耳九 参加讨论

    文/耳九
    儒学和道学就像中国文化的两座高峰一样,屹立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永远不会倾倒。无论后世儒学与道学之间是如何相互瞧不上,发生过怎么样的龃龉(相对于外来的佛教,儒学与道学的关系其实是融洽得多),它们如同太极的阴阳两面,一个主动,一个主静;一个讲求入世,一个推崇静修;一个是经世致用,一个是修道成仙。
    
    互相渗透(资料图)
    它们互相纠缠,互相渗透,共同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和心理的方方面面。在很多方面儒学几乎可以与道学等同,儒学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大量借鉴了道家的宇宙观、人生态度与修身养性等方面的东西。到了儒学发展的后期,特别是宋朝以后的儒学,几乎可以说是儒也是道,难以彻底区分。
    孔孟之道
    孔子是中国儒学的先祖,从孔子伊始,儒学其实就已经带有一定的道家成分。“仁”是孔子儒学的核心思想,孔子认为,仁是天地万物的本性,是与生俱来、超越个体的存在。正是因为“仁”是先天的存在,表现在外面才成为了“礼”。
    从先天的本性推演到外部的表现,再从个人推演到国家,这跟道家个人的性命双修、认为有先天的“道”的存在、延伸到天地万物就是内在的“德”等,具有非常相似的结构,而且“慈爱”也是道家之“德”很重要的一部分,儒道两家具有先天的认知上的相似性。只不过孔子的“仁”并不是平等的,它有亲疏远近,带着氏族血缘社会的残痕,而道家的“仁”则是万物平等的仁爱。
    
    孔子(资料图)
    孟子的儒学之道又与孔子有所区别,他更加强调内在的修养,更加接近道家的范畴。孟子认为,只有内在的修养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天人合一,达到社会美好和谐的目的,对此孟子有两个非常著名的观点,一个叫做“恻隐之心”,一个叫做“吾养浩然之气”。
    孟子把孔子的仁更加提升了一步,认为之所以所谓的“仁爱”是先天存在的,是因为人人都具有“恻隐之心”,看到他人有困难,就会有帮助他们的天然冲动。这样无论是国主还是君子,或者是普通人,只要保持好“恻隐之心”,那么就会天下太平,国泰民安。这里的“恻隐之心”就相当于道家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德”与“性”,只要回归到真我和本性,就能保持纯善,从而成为神仙与圣人。
    
    道家“养气”(资料图)
    而孟子的“吾养浩然之气”则直接与道家相通,是一种类似于道家“养气”的神秘说法,孟子认为只要能够坚持自我学习和秉持本性,就能在体内升起“浩然之气”,成为充满仁爱,具有完美人格的圣人。这种气是“体之充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这跟道家对于道和人的认识,以及性命双修中的一些观念是非常相似的,可以说是儒家中的道家之法。
    孔孟之道中由内及外,认为有先天的仁与慈爱存于心中,保持自身的真实本性就能修身治国平天下,这种儒学的结构从一开始就可以说是与道家不谋而合了,只是一个用以治世,一个用以修仙。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