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曾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晋文公亦是如此,亲率大军前去救援周襄王,并护送周襄王返回王都洛邑。 正如狐偃的算计,晋文公“尊王勤王”的举动,在诸侯中提升威信的同时,又获得周襄王赏赐的阳樊、温、原等地,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温县西、济源县西北一带。 晋文公很欣慰,他知道这一地区对争霸中原的战略意义,便将这一带作为日后进出中原的基地,大力经营。 可见,天下没有无缘故的爱,更没有无缘故的奉献。尤其争当霸主的人,皆是施小恩必图大利。像如今经商,给对方一点蝇头小利,从而赚取大利润。这一招,对满脑子小农意识,眼界不开阔的对手尤其见效,一试一个准儿。 想当年,晋文公逃亡时,齐桓公、楚成王厚待他,不都是施些小恩,给些小甜头吗?而晋文公可不是小农,几碟小菜怎能填满他的雄心? “尊王室”就是“攒名誉,获大利”。再说“联齐秦”,晋文公为表示与秦国通好,在公元前636年秋天,派兵助秦攻鄀(今河南省内乡县西),以袭取楚国的商密。这举措实在是一石二鸟的战略安排,一面诱导秦国南下楚国,一面借秦国南下牵制楚国对中原的压力。 至于与齐国通好,由于地势上晋、齐两国中间隔着一颗丧门星,就是楚国的附属国卫国,晋国只能在政治上与齐国遥相呼应,大白话叫“神交”。 国家强盛,战略成功,名声飞扬。让人眼红,也让人仰慕。老话说: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一个平常人忽而名利双收,自然有人攀附。晋国就是这个情况。 泓水之战后,宋成公被迫归附楚国。表面归附,内心却始终以屈从“蛮夷”为耻,见晋国日益强盛,就转而投靠晋国。 这期间,齐、鲁两国交战,鲁国派大夫公子遂和臧文种去楚国求兵伐齐,楚国出兵夺取了齐国的谷(今山东东阿),将齐桓公之子雍放在那里,让易牙辅佐他,为鲁国打援,并派楚大夫申公叔守卫。 宋国此时投靠晋国,可就捅破了天。如果说,晋楚大战是一个早已埋下的炸弹,宋国的投靠就是一条引线。 宋成公的举动,对晋文公是莫大的鼓舞,对楚成王则是莫大的打击。充分实现了让楚成王恼羞成怒的效果。 楚成王青筋暴跳七窍生烟跟拔火罐儿似的。伤脸面是轻的,关键是如果不打击宋国,其他中小诸侯国难免不会效仿宋国,你楚成王还能算中原霸主吗?打了多年仗扩张势力,到头来武二郎身份武大郎待遇,楚国是被扣了一顶绿帽啊。必须杀鸡儆猴,警示诸侯。 公元前633年冬,楚国联合陈、蔡、郑、许四国,组成五国联军,浩浩荡荡围攻宋国。人马战车滚滚奔涌,喊杀声响震荡心魄,浓烈的死亡气流逼近宋国,每一个宋国人都感受到大难临头的冲击。冬日凛冽冰风里满是刀光剑影,空气中飘荡的血腥味一波退去,一波又起,挥之不去。四周皆是敌人大军,乌鸦般层层叠叠,看在眼里心中压抑。 况且,为首的是楚国,交过战,宋国惨败于对方。没打先怯三分,原本实力也弱,加之对手是五国联军,宋国只有挨打的份儿,唯一的出路就是:死守、求援。 可是,救援若没到,宋国守得住吗? 读过《孙子兵法·作战篇》的都知道,孙子是不主张攻城的。他说“攻城则力屈”。一方面,是因为春秋时期兵器、工具落后,经济力量也不足,攻坚战特别难打,在敌方的深沟高垒面前,往往久攻不下,因粮草不济等原因,只得退兵;另一方面,春秋以前和春秋时期城市本就不多,而且不大,两国交战多是野战,不重攻城,也不重筑城。 《左传·隐元公年》中也说过一句话:“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雉是度量单位,高一丈、长三丈为一雉。 这种不重攻城、不重筑城的情况,在春秋中期才逐渐发生变化。因此,宋国能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抵挡住楚联军的围攻。 宋国一面坚守,一面由司马公孙固去往晋国求援。 晋国与楚国的争霸战争早晚要来,晋文公只是没想到,来得如此迅猛,如此突然。很显然,晋国一旦出手援助宋国,就是挑明了和楚国作对。 晋文公召集臣僚商议对策。 跟随他多年的大夫先轸说:“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 意思是,宋襄公在国君逃亡时,曾厚礼相待,如今报答宋国恩惠、建立晋国霸业的时候到了。 “报施、救患、取威、定霸。”先轸斩钉截铁的八个字,使晋文公下了决心。不说报恩,就说宋国投靠自己,认自己为大哥,如今小弟出了事,当大哥的不出面援助,还有什么威风和信义可言?势必令诸侯耻笑。况且,唇亡齿寒,宋国被吞,楚国接着就会收拾齐国、晋国。 无论从哪方面讲,这一场仗都非打不可! 但是,怎么打?晋军救宋必经曹、卫两国。而曹、卫两国又都是楚国的盟国。针对这个情况,狐偃提出建议:“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 狐偃的建议有自己的道理,他认为,楚国刚得到曹国的归附,又新与卫国结亲,如果出兵攻打曹、卫,楚国一定会派兵援救,这样就可以解除楚国对宋国的围攻,齐国也没有危险了。 这一建议听起来不错,是否可行呢?倘若楚国不援救曹、卫两国,坚决围攻宋国,到时又该怎么办? 但这时候还有更好的办法吗?攻打曹、卫两国就有可能调动楚军北上作战,以解宋围,而且,重要的是,舆论上可以避免未报楚成王当年恩惠就与楚作战的指责。就军事上而言,可避免劳师远征,遭受楚军与曹、卫军前后夹击的局面。 晋文公只有走这步棋。说是赌博也可以。 公元前632年1月,晋文公在被庐阅兵、扩军。由原来的两军扩充为三军,每军约为1.25万人。任命狐毛统领上军,狐偃为副;任命栾枝统领下军,先轸为副;任命郤彀统领中军,郤溱为副。 两个月后,也就是公元前632年3月,晋国近四万人的大军抵达卫国,先礼后兵,向卫国借道,从而攻打鲁国。卫国明白晋军的企图,当然不肯。给你出路去打我同盟国,回头我再联合他打你,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 晋军只好南渡黄河,夺取了卫国的五鹿。痛快啊,晋文公流亡时,曾在此地挨饿乞食,如今攻打,痛下狠手,他是否有一种报复过去受苦日子的强烈快感? 卫国战斗实力差,根本招架不住晋军的凌厉攻击。晋军夺取五鹿后,在敛盂(今河南濮阳东南)与齐国结盟。这时候,卫成公见情势危急,想保命,请求加入晋、齐联盟。 晋文公当然不同意。去你妈的,早不忙夜心慌,半夜起来补裤裆,你丫早干吗了?叫你让路你不让,好狗不挡道,老子打的就是你! 晋军很牛逼。似乎任何军队都无法抵挡他们。然而,这时候,晋军出了一件事儿,中军大帅郤彀不幸去世。晋文公不得不改变军将部署,任命先轸为中军统帅,由胥臣接替先轸的位置,任下军副。 将换气势没换,郤彀的去世对晋军没有任何影响,进攻势力丝毫未减,一举攻占了卫国,马不停蹄地进攻曹国。 对曹国的攻击战十分残酷。晋军完全是人肉冲锋,拿将士的血肉躯体当弓箭当刀枪,攻打曹都城门。到处是残肢断腿、肚破肠露、脑浆迸裂、箭穿心胸的尸首。 曹国人将晋军将士尸首放在城上。捉到俘虏,也一个个千刀万剐地杀了,展览给城下侥幸存活的晋军将士观赏。这招歹毒,意在动摇晋军军心。曹国人在问:还要进攻吗?继续进攻,尔等将和这些死尸同样下场! 晋文公下令,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放出话去:如不将晋军将士尸首送出,就挖曹国人祖坟,把晋军尸首放到你们家祖坟里去,和尔等八辈儿祖宗同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