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春秋战国 >

从未打过败仗的战国“杀神”白起是怎么死的(3)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中华网论坛 佚名 参加讨论
 自从商鞅变法以来,秦国不断向东方拓展势力,黄河天险终于成为秦国的内河,函谷关也被秦军控制。这个局面,在中原地区引起了严重的不安。公元前323年,公孙衍因为在秦国受张仪的排挤,转而投奔魏国。他建议“合众弱以攻一强”,发起“五国相王”运动,就是魏、赵、韩、燕和中山五国,互相承认王位,联合对付秦、齐、楚三个大国。这就是“合纵”一词的初始版本。这个版本里,合纵国的目标有三个国家,不止暴秦。 
    公孙衍的这个策略,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后来,东周洛阳人苏秦,又来炒这碗夹生的冷饭,没想到还真炒热炒熟了。苏秦这个人,也很有意思,本来他先打的是秦国的主意,眼巴巴地跑过去,献上灭六国的计谋,结果没被采纳。战国时期风云激荡,公孙龙那样的大忽悠,并非特列。很多人都是“以嘴养嘴”,凭口才吃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反正嘴唇有上下两片,可以随便翻。这个苏秦,也是如此。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他一怒之下,离开秦国,跑到离秦国最远的燕国,不再提灭六国,转而贩卖“合纵攻秦”,没想到还真卖出了好价钱,他自己一旦佩上六国的相印,担任“纵约长”,负责执行这个策略。
    六国合纵确实取得过战果。公元前298年,齐、韩、魏联军第二次攻秦,征战三年,最终攻入函谷关。秦国被迫承认战败,退还韩魏的土地,与三国讲和。
    时间之河流到公元前279年时,齐国已经衰弱,韩魏相继屈服,只有南方的楚国,虽然经过多次打击,但实力尚存。正是那句话: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秦国的目光,随即转向东南。那时楚怀王被诱骗至秦,幽囚而死,新立的顷襄王急于报仇,就联络各国协调行动,共同对付秦国。这事,让秦王下定了最后的作战决心。
    出兵打仗,先定后方。赵国的实力最强,不得不防。于是秦昭王和赵惠文王在渑池集会,约定双方息兵言和。渑池会背后,还隐藏着一位名将的故事,那就是廉颇。这员名将,我们以后再说。且说秦国后方已定,随即腾出手来,全力攻楚。主将不是别人,还是白起。
    在此之前,秦楚多次交战,楚国败多胜少。楚人一听秦兵便觉胆寒,更兼有名将统领。白起审时度势,决定采取猛虎掏心的战术,不纠缠一城一地,直接攻击楚国的心脏郢都。现在我们无关痛痒地评论,这样部署看似没什么了不起;但在当时,千里奔袭,放弃后方依托,深入敌国腹地,进行外线作战,可不是轻易就能做出的决定。除非那人不是将才,只是没心没肺的棒槌。决定之前,白起一定经过了缜密的思考,承受了相当大的压力。类似情形,电影《大转折——千里跃进大别山》中,也能找到:刘邓接到中央的指示以后,苦苦思索一夜,然后才下定战役决心:走!
    方略已定,白起随即指挥人马,经蓝田,出武关,然后大军乘船沿汉水南下。这样方便行军不说,还有利于大军就粮:汉水两岸丰饶的土地,必须成为秦军的粮仓。
    有个贬义词叫过河拆桥,此时的白起,就是这样的人。他命令部下,每经过一条河,就拆除河上的桥;军士登岸以后,战船全部烧掉,坚决不留后路。
    白起预演了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以无比强硬的姿态,表达了必战必胜的决心。秦军士气大振,楚军则闻风丧胆。此时的楚国,幼主新立,内政未修。奸臣当道,令尹子兰祸乱朝纲;忠臣被逐,左徒屈原流放汨罗。外交遭伐,秦国使用离间计,破坏了齐楚同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怎么能挡得住如狼似虎的陇西秦兵?白起势如破竹,没过多久,兵锋便直指鄢城。
    鄢是楚国的别都,在今天的湖北宜城东南,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通向郢都的咽喉和门户。鄢城一失,郢都必定不保,所谓唇亡齿寒。顷襄王熊横很清楚这一点,因此集中楚军的精锐,在这里死守不退。
    白起到达鄢城之后,扎好营寨,派出警戒,随即部署攻城。他一声令下,成群结队的秦军,扛起云梯,架好冲车,就向城墙冲去。抛石机抛石,弓箭手放箭,掩护步兵进攻。
    冷兵器时代,防御比攻击更占优势。楚军依托城墙,拼死抵抗。秦军激战多日,损失惨重,也没能拿下鄢城。
    大军久屯坚城之下,向来是兵家大忌。怎么办?继续杀掉失败的将士以正军法吗?只怕他们的性命白丢。白起的眼神随着手指,一点点地划过作战地图,终于找到了破绽。夷水出山谷,流向东南。这是天然的武器啊。
    白起亲自勘察好地形,然后派出一哨人马,筑起堤堰,拦蓄夷水,同时挖条渠,直通鄢城。这条渠上起湖北南漳县的王家河,下至宜城璞河镇的赤湖村,蜿蜒七十余公里,比都江堰还要“大”三十多岁。本来用于攻城的军事设施,竟然也能造福百姓:灌溉着两岸三十多万亩良田,人称白起渠。它沟通时空,连接着两位中华名将:前面是战神白起,后面有中国军魂、梅花上将张自忠。血战潢川后,张将军升任三十三集团中将总司令、加上将衔,率部抵达鄂北驻防,此时该渠经年失修,完全废弃:天旱无水,下雨成涝,两岸十年九灾,百姓苦不堪言。
    当时张将军的司令部设在宜城的赤土坡。他心系民瘼,对此很是着急。听说当地百姓有修复白起渠的愿望,立即派人勘察地形,仔细研究,然后电呈湖北省代理主席严重,为民请命。严重欣然同意,工程迅速立项。张将军派部队参加施工,承担土质最坚硬地段的土方任务。可惜开工不久,抗战期间正面战场的唯一一次战略进攻、冬季攻势于1939年冬天开始,将军奉命率部渡过襄河攻击日军,工程不了了之。
    将军殉国之后,局势平缓,湖北省当局再议此事,省主席陈诚拨款调人,下令再度开工,并将之命名为“荩忱渠”。三十三集团军派两个师的部队,直接投身施工一线。可惜的是,工程尚未告竣,1945年日军再度入寇襄西,计划又被打乱。直到1951年,政府组织百姓又一次动工修渠,两年后方才竣工。经过多年的扩修配套,如今这条渠已经成为系统完备的大型水利工程,日夜滋养着两岸的百姓。将军生前的愿望,终得实现。
    这是后话。回头还说白起。这样的主意,说起来版权也不在他手上,当初智伯便曾水淹晋阳。不过智伯最终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家的脚,白起呢?
    水位蓄到一定的程度,秦兵随即开闸放水。刹那间,洪水滔滔,咆哮着冲向鄢城。那时的城墙,都是夯土而成,可没有钢筋混凝土。鄢城的东北角被大水一冲,洪水久泡,终于轰隆一声坍塌。滔滔江水流进鄢城,没过多久,水面就漂浮起了无数的尸体。
    毫无疑问,其中多数是平民,包括老人和孩子。
    到了这个份上,鄢城陷落已没有悬念,郢都也成了熟透的桃子。白起没有立即进兵,他在鄢城休整部队,从秦国调集大量的刑徒之人,也就是罪犯,迁徙到刚刚占领的楚地,并且运来粮草,充实后方。一切准备就绪,他首先发兵西进,占领西陵,控制住长江,切断郢都和西边巫郡的联系,然后沿江东下,占领夷陵,就是今天的湖北宜昌,一把大火,将楚人的宗庙陵墓,烧得干干净净。
    白起这一招,比水淹鄢城都要狠。那时人们对祖宗的重视,不是今天所能理解的。我想,他们重视的并非祖宗,其实是在寻求跟这个冷漠世界的联系。他们迫切需要一个信物,作为对“我是谁,我从何而来”这个根本问题的答案。白起的一把火,让楚人的这个信物和信念,统统化为灰烬。
    夷陵已毁,强敌兵临城下。郢都虽然人口众多,却又是空城一座:没有斗志的士兵,不再是士兵,甚至连平民都不如。看到城外林立的秦军旌旗,顷襄王一定想到了他祖辈的遭遇,想到了吴兵在郢都的抢掠,想到了伍子胥悲凉的快意。
    没办法,跑吧。
    顷襄王一路向东北而逃。这样一来,我的家乡信阳,就攀上了一些尊贵的瓜葛:它成为楚国的临时首都,留下了楚王城的遗迹。在当时,它叫城阳。两年之后,楚国才正式定都于陈,就是今天的河南淮阳。
    郢都一定会记住的那个爱国者是谁?诗人屈原。我不想在诗人二字前面,再加上一些形容词,无此必要。那些字眼,对诗人如果有影响,也一定是负面影响。真正伟大的人物搁在那里,什么都不用说,说什么都是累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