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春秋战国 >

“士”的操守:解密荆轲为何抓住秦王却不行刺(4)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中华网论坛 佚名 参加讨论
楚怀王上当了,但为时已晚。显然,张仪的活动是得到了秦王的同意和纵容的。 
    秦国不守信,哪个诸侯国又守信?楚国和齐国不是订有军事合作条约吗?可为了六百里的地方,楚国马上与齐国断交,哪里有一点守信的样子。
    荆轲放开了秦王,接下去的事马上就是秦王下令逮捕荆轲,接着会派大军进攻燕国。
    奇怪,毛遂不是逼着楚考烈王盟誓,楚国马上派春申君率楚军驰援邯郸呢?你怎么能肯定秦王盟誓后马上会翻脸派大军进攻燕国。
    答案很简单,此一时彼一时也。毛遂说考烈王时,考烈王本身就是犹豫不决,他想替楚怀王报仇,又怕战败,经毛遂说中痛处,毅然下令出兵。荆轲刺秦王时,战国时期已近尾声,秦国大军横扫天下如卷席,燕国被灭是早晚的事,秦王为什么要停止进攻燕国?现在,还有什么事情能阻止秦国消灭燕国?
    荆轲的想法显然不合实际。
    就连刺秦王这件事,也是燕太子丹和荆轲的莽撞之举。燕太子丹派荆轲刺秦,企图以刺杀秦王阻止秦国攻击燕国,这可能吗?
    好,我们不妨设想一下,荆轲果真刺杀了秦王,那么,下面会发生什么事?
    首先是荆轲被捕,处死。如果荆轲被处死,而秦国果真停止了对燕国的进攻的话,荆轲的死也是值得的。问题是,秦国果真会因为秦王( 即后来的秦始皇 )被刺杀而停止兼并战争吗?
    答案是否定的。
    在封建专制社会,一个国王的死亡,确实会对该国的兴衰产生巨大的影响。周朝本来好好的,来了个周幽王胡闹,烽火戏诸侯,失信于天下,结果弄得国破人亡。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中的第一霸,何等威风。管仲一死,齐桓公亲近小人,反为小人所害。齐桓公一死,齐国内乱爆发,国势迅速衰弱,一个君王的作为和死亡确实会给国家带来兴旺或衰败。
    但这条规律并不适用于荆轲刺秦王时的秦国了。
    首先,秦国经过二十多代国王的努力,已是一个“超级大国”,制度、军备、经济、法律都很有一套。经过多年的征战,天下大一统的局势已大体形成。秦国,已经爬到了兼并战争的山顶,下面的事情是冲下去就得了。无数辆庞大的战车朝一个破村庄冲下来,头车翻了,车毁人亡,其它无数的战车仍是隆隆地朝破村庄冲去,还有什么东西能挡住他们。秦王死了,秦国可还在。君王死了,大臣都还在。胜利在望,秦国会停下进攻的脚步吗?
    秦王死了,新的秦王很快会站起来。这个君王很有可能是秦王( 秦始皇 )的长子扶苏。扶苏是个青年公子,此人修养很好,非常尊敬秦王,也很有政治见地,并代秦王( 后来的秦始皇 )办理一些政策大事。他和蒙恬这些秦国大将的关系很好,基础雄厚。
    秦始皇死后,扶苏被赵高矫诏杀死,这是赵高利用了扶苏在蒙恬处监军,不在中枢,信息不灵通的不利条件。荆轲刺秦时,扶苏可是在咸阳。这时的扶苏有多大呢?据笔者考证,他至少有十多岁了。古人早熟,十几岁登基,亲理国家大事的君王有得是。郑庄公就是一例。他十七岁当郑国国王,即很好地处理了弟弟段的叛乱,扶苏十几岁继任秦国国王有什么问题呢。
    如果扶苏是个糊涂蛋、懒蛋,秦国可能要发生一系列变化,偏偏扶苏不是这样。
    史书上没有为扶苏立传,我们只能根据有关秦始皇的记载中了解到扶苏的有关情况。
    首先,扶苏很崇拜父亲秦始皇。父亲让他到蒙恬这里监军,他就跑到这里来监军。蒙恬的三十万大军是专门用来对付匈奴的,驻地远离繁华城市,条件艰苦,但扶苏还是来了。秦始皇死后,赵高矫诏赐死扶苏和蒙恬。蒙恬不干,谁知这是真诏书,还是假诏书。但扶苏还是照矫旨办了,自己了断了自己。
    这个非常尊崇父亲秦始皇的扶苏,如果他继任国王,不用别人说,他就会发出命令,把那些燕国什么的王都给我美美地收拾了。荆轲刺杀秦王,换来的是更大的灾难。
    扶苏和秦军的关系很深。蒙恬、蒙骜都是秦军的主要统帅,扶苏下令推行兼并战争,不会遇到什么困难。
    扶苏此人还很有政治头脑。秦始皇兼并六国后,胜利冲昏了头脑,严刑苛法,苦役重征一齐上。扶苏数次规劝秦始皇停止这种做法,秦始皇不悦,把他打发到蒙恬那里。如果荆轲果真刺死了秦王,那么上台的将会是一个严厉推行兼并战争,统一后又会让黔首喘一口气的君王。这样一来,人们还会同情荆轲吗?史家还不是把荆轲骂个狗血喷头。荆轲,你这个家伙,想挡住历史车轮的前进,不得好死。
    荆轲,你过于天真。
    (摘自《历史在这里忏悔》 作者:张涛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