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王以后并没有拿出十五城给赵国,赵国自然没有给秦王和氏璧。 蔺相如在这次交涉中,利用秦王喜爱和氏璧的有利条件,以死威胁,维护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传为美谈。 另一件“士”单身挟持帝王的事是毛遂自荐。毛遂是赵国平原君幕下的一个“士”。平原君爱“士”,幕下有士三千人,不可谓少。 长平一役,秦将白起坑杀赵国全部降卒四十多万人,随后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邯郸全城军民,据城坚守,秦军一时攻不下来。但没有生力军的救援,邯郸早晚要陷落。 在这生死关头,平原君来往于魏国和楚国之间,向两国求援。魏王派大将晋鄙率十万魏军增援邯郸,但暗中却指示晋鄙看形势行事。晋鄙明白魏王的意思,开到半路上按兵不动。 平原君无奈,带了二十个“士”前往楚国求援。严格地说起来,平原君没有带二十个“士”,应为带了十九个半,那个“半”就是毛遂。此人不善言词,身材矮小,虽带着剑,却是个残疾人,平原君也不太重视,作为三等士对待,算是最低的。 平原君去楚国时,本要带二十个“士”,数来数去,够格的只有十九个,还差一个。毛遂站出来自我推荐,我算一个。平原君心里发笑,你有什么才能?有才能的人就像装进布袋的锥子,锥尖马上刺破口袋露出来了。毛遂辩解说,我这把锥子还没有从布袋中露出来,是因为你从来没有把我装进布袋,现在就请你把我装进布袋吧。 平原君暗暗称奇,此人不简单,便把他装进了“布袋”,带他一起去楚国。 此时的楚国国王是考烈王。他不愿意出兵,平原君在廷上和他说了整整一天仍无结果。下面的那些“士”都很着急,只有毛遂歪歪倒倒地在台阶前走来走去。 突然,毛遂乘卫士不注意,一步蹦上台阶,卫士想拉没有拉住。毛遂飞快地登上高高在上的楚王殿堂,按剑厉声喝问,为什么说了这么长时间还定不下来?楚王吓了一跳,喝令他下去。毛遂拔出剑来怒斥楚王,你喊什么喊,你不就凭着你们这里都是你的人吗?可是,那些人都不在跟前,现在就是咱们俩在这儿,我一挥剑,你的脑袋就得掉,你凶什么凶。 考烈王明白了,这是楚国,周围都是自己的人,但这会儿他们都帮不上忙。考烈王软下来了,请毛遂讲。毛遂直数楚怀王被秦国骗得团团转,最后在秦国被关死的惨痛往事,指出这会儿正是报仇的时候,你这么怕死,不怕楚国的先祖咒你吗?考烈王被说动,立即答应出兵。毛遂让赵楚在朝堂上的人一起盟誓。 春申君带着楚国大军驰援邯郸,信陵君也夺取了魏国晋鄙大军驰援邯郸。秦军见几支生力军到了,引兵退走。 这两个范例确实发人深省,估计荆轲也深入地研究过了。但他对燕太子丹没有讲,他要到秦廷上去实施他的计划,事先讲了,反而不好。 荆轲可能以为蔺相如能做到的,毛遂能做到的,他也能做到。但他没有注意到,这样的战斗方式是不能简单模仿的。为什么?情势变了。 蔺相如完璧归赵,秦王对他无可奈何,是因为秦王喜欢和氏璧,投鼠忌器,为了杀蔺相如,把和氏璧砸了,这可是折本的买卖,秦昭王不能做。 毛遂逼考烈王出兵,有一个政治基础,秦国整楚国整得太惨了。一个大诸侯国的国王就叫张仪骗到咸阳关死,叫人气不气。毛遂是了解这一点的。楚国人没有这个痛处,是不会出兵的。即使被逼得暂时盟了誓,订了合同,事后也一定会撕毁合同,我就不出兵,你敢把我怎么样。 看来荆轲没有把这两起个案研究透彻。他在燕国时也没有时间从容思考。接连不断的宴会,无穷无尽的美女,燕太子丹的连连催促,使得荆轲静不下心来仔细思考,结果是功败垂成。 现在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荆轲到秦廷上以后,应该怎样做才能抓住秦王。正确的做法是,荆轲抓住秦王后,应采取“封喉”的武术动作,这样,秦王才会失去抵抗能力,才有可能逼其就范。而荆轲呢,只是抓住秦王的一条胳膊,没有控制住秦王,这显然是缺乏认真思考的结果。 好,就算荆轲控制住了秦王,逼得秦王答应不再攻击燕国,那又能怎么样。秦王答应了你的条件,你总该放开秦王吧,你总不能一直挟持着他吧。 秦王被放开了,他会怎么样?他真的会下令不再攻击燕国了吗?非也。秦国是一个不守信的诸侯国。秦国要打齐国,派张仪劝说和齐国有合纵条约的楚国与齐断交。张仪告诉楚怀王,你只要和齐国断交,秦国给你六百里的地方。楚怀王信以为真,果真和齐国断交。他派人去秦国找张仪要这六百里的地方,张仪故作吃惊地说,当时我答应给你六里大的一块地方,什么时候说过给你六百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