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春秋战国 >

“士”的操守:解密荆轲为何抓住秦王却不行刺(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中华网论坛 佚名 参加讨论
既为士,就要具有士的操守。士为知己者死,是当时社会对士人道德标准的要求,也是“士”要求自己的道德规范。只有能做到这一点的“士”,才受官场的欢迎。只有具备了这个道德标准的“士”,才能做出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应该承认,当时的“士”中有很多人是为了升官发财而奔走,但也确有不少人就是为了做一番事业。张仪得罪了楚怀王,为了取得楚黔中地献与秦国,主动请求再度出使楚国。难道他就不怕楚怀王杀了他?张仪很清楚楚怀王已磨好刀等着他,但他还是去了。什么富贵能比得上生命的宝贵,但是,在“士”看来,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那比性命还宝贵。张仪再度使楚,稍施三寸不烂之舌功,楚怀王便放下了屠刀。一个大国的君王,就这样叫张仪哄得团团转,张仪可算得上是壮志已酬,志得意满。
    讲了半天的“士”,就是为了分析荆轲的心态。荆轲不怕死,因为有政治抱负支持着他。他要真刺了秦王,那就是青史留名,永世不朽。
    荆轲有了这一胆识,在秦廷上指点江山,旁若无人。秦舞阳没有这一胆识,在秦廷上吓得浑身发抖。
    既然荆轲无恻隐之心,又不害怕,为什么抓住了秦王后不刺?原来荆轲另有想法。他在被秦王砍倒以后说,本想抓住你,叫你亲口答应不再攻击燕国,没想到叫你挣脱了。
    哦,原来荆轲是想抓住秦王,叫他在利刃威逼之下亲口许诺放弃攻击燕国,这就是荆轲抓住了秦王又不刺杀的原因。
    荆轲的这个想法肯定不在燕太子丹制订的计划里面。荆轲擅自改变行动计划,全盘皆输。
    荆轲的想法也过于天真。春秋战国史上,也确有人挟持对方国王,逼对方国王答应一些什么,以维护本诸侯国尊严。但时过境迁,这些做法也不适合于秦王了。
    春秋战国史上。挟持君王的例子比较多,最著名、最成功的有以下两件事。
    一是蔺相如完璧归赵。
    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了著名的和氏璧。秦昭王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派使者到赵国,提出愿以十五城来换和氏璧。以一璧换十五个城,这个买卖合算。但赵惠文王和大臣们心里很清楚,秦国是不会拿出十五城换一璧的,换璧是假,夺璧是真。
    但如果不答应秦国的换璧要求,秦国就会借口你不友好而来打你。那时的秦国人见人怕,就好像今天的某超级大国,想打你就来打,没有借口就来打,有了借口更要来打。
    那时的赵国就像是今天的一个发展中国家,叫秦国打怕了,不敢得罪秦国,可又不甘心被秦国这么欺负,白白地把和氏璧送去。
    这时,有人推荐了他门下的“士”蔺相如。赵惠文王仿佛遇到了大救星,立即派蔺相如携和氏璧出使秦国。
    蔺相如的任务很简单,不能让秦国给欺负了。
    蔺相如到秦国后,秦昭王立即召见。秦昭王见了和氏璧高兴得要命,自己看,传给大臣们看,又把后院的美女都叫来,传给她们看。
    大家都在欣赏和氏璧,十五城的事提都不提。
    蔺相如一点也不着急,恭敬地对秦王说,这个璧有一点毛病,我给大王指出来。秦昭王什么也没有想,便把璧送到蔺相如手里,等着蔺相如指点和氏璧的毛病。
    蔺相如拿到和氏璧,脸色陡变,一步退到柱子跟前,批评秦王只给美女看和氏璧,一点也不提十五城,显然没有诚意。他要求秦王把要交换的十五城立即交割给赵国。如果你们硬逼我,要从我手中抢走和氏璧,我就把和氏璧砸在柱子上砸碎,然后我碰柱自杀。
    秦昭王这回吃了个哑巴亏。他怕和氏璧被砸碎,立即叫人拿来地图,指着十五城说,就把这十五城给你们赵国吧,现在你把和氏璧给我。
    十五城,都在纸上呢,骗谁。蔺相如严肃地说,赵王为了送和氏璧给秦国,斋戒五日,现在也请大王斋戒五日,五日后献璧。
    五日后,秦王要和氏璧。蔺相如回答说,秦给赵的这十五城都由秦兵守着,无法交换;和氏璧我已派人送回赵国;如果秦国果真把十五城划割给赵国,由赵国接管了,和氏璧自然会送给秦国。
    秦昭王从来没有这么叫人耍过,本想杀了蔺相如,大臣们劝秦王,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和氏璧,不如放他回去。
    秦昭王也自觉理亏,十五城都还在秦国管辖之下,赵国没有得到一寸土地,怎能叫蔺相如献出和氏璧,也就放蔺相如回去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