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图穷匕首见。荆轲一把抓住秦王,用匕首刺去。这时的秦王( 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 )根本没有想到荆轲会来刺他,大脑没有反应过来,只是本能地挣扎。殿堂里站满了大臣,但他们都被这意外事件惊得目瞪口呆,一个个都呆然木鸡。这时荆轲刺秦王是极易得手,但荆轲没有刺,只抓着秦始皇不放。 秦始皇终于挣脱,大臣们也终于清醒过来,荆轲被杀。 在马上可以杀死秦王的时候,荆轲却没有刺秦王,为什么? 是荆轲发生了恻隐之情吗? 我们可以推测一下,荆轲抓住秦王时的那种心情。当荆轲猛地扯住秦王的衣服时,荆轲心中应是极其复杂的。 第一种感觉是喜悦。经过长年的策划组织和训练,终于抓住秦王了。这个组织指挥秦军把齐、楚、燕、韩、赵、魏几个诸侯国打得一败涂地的秦王被自己牢牢地抓在手里,看你往哪里逃。秦王,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嘛。 第二种感觉应是奇怪。抓在自己手里的秦王也很普通嘛,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是个凶神恶煞。看他那张因惊骇而变得有些可笑的脸,特别显得滑稽。过去,人们都把他说成神,抓在手里一看,也就是个人。 第三种感觉应是震惊。秦廷礼仪这么严格,全副武装的卫士都在廷下站着,可就是不敢上来救驾。原来人也是有弱点的呀,一道不听召唤不得带武器上殿的规定竟能把一支军队变成一群废物。 心情虽然复杂,使命感却是主导因素。燕太子丹为了让他自觉自愿地刺秦,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啊。无穷无尽的宴乐,轮流作陪的美女。荆轲在易水之畔和燕太子丹告别时,即已下了死决心,誓不辱没使命,他今天怎么会发恻隐之心呢? 荆轲应是明白,自己还没有资格发恻隐之情。他知道,目前自己所处的优势地位是暂时的,秦朝的官员马上就会清醒过来,那时自己面对的敌人可不是一个秦王了。 荆轲绝对不会产生恻隐之情。 那么,是荆轲害怕了吗? 看来也不是。 确实有人害怕了,但不是荆轲,而是他的副使秦舞阳。此人十几岁杀过人,看来是胆大包天。奇怪的是,秦舞阳杀了人没有事儿,反被燕太子丹找来当荆轲的副使。由此可见燕国法治松弛,政体落后。在秦国,不要说杀人,就是私斗,也要被在脸上刺上字。 秦舞阳是个杀人魔王,但到秦王的殿上却吓得浑身发抖。秦廷大臣对秦舞阳的发抖感到很奇怪,询问荆轲,这是怎么回事?荆轲镇定地回答,他被秦王的威仪吓坏了。秦王和大臣们会心地笑了。 秦舞阳吓得浑身发抖,荆轲镇定如常。荆轲显然没有丝毫害怕的心理。 害怕不害怕,不完全取决于一个人的胆子大小,应更取决于他的觉悟和决心。 荆轲是个“士”。“士”是春秋战国时期特有的一个社会阶层。这种人刚开始进入公众视线时,是一穷二白,没有什么财产,没有什么社会地位,两手握空拳,什么都不是。但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饱学之士,对天下大势有着独特的、精透的见解。谁如果用上这些人,往往可以做到富国强兵或者获取巨大的利益。这些“士”游说成功,本人也可直上青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秦国的商鞅、范雎、百里奚,魏国的庞涓,齐国的管仲,吴国的伍子胥,赵国的毛遂、苏秦就是这些“士”的优秀代表。 以才谋官的人历史上很多,三国时期诸葛亮、周瑜、庞统、郭嘉等人就都是著名的“士”,由“士”而骤登高位。春秋战国延续的时间很长,前后有差不多五百年,这个时期的诸侯国又特别多,周武王分封了多少诸侯,就有多少诸侯国。春秋时期的诸侯国较活跃的就有齐、楚、晋、秦、燕、郑、卫、宋、曹等诸侯国。战国时期有齐、楚、燕、韩、赵、魏、秦等国。诸侯国多,矛盾就多,谈判不成就打仗,这些“士”也就找到了最适合自己表演的舞台。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绝非虚言。诸侯国的君王们、执政大臣们从未感到人才如此重要,纷纷张贴招贤榜。“士”们往来于各国之间,合纵、连横各显其能,形成了庞大的“士”人阶层,这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显著的特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