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制工具的使用,使土方作业的效率大为提高,所以在战国时期,特别是后期,野战筑垒迅速发展,军队行军均携带有施工所必需的工具、装备及移动障碍物。不论在战备略上是进攻还是防守,只要一进入作战地区,都要先安营扎寨,构筑营垒。在野战中,不仅广泛应用了一般的环形筑垒阵地,而且还出现了由若干环形营垒组成的支撑点体系的线式防御阵地,通过秦赵长平之战的战例,可以反映出当时野战筑垒的发展情况及其在战争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公元前261年,秦军攻赵长平地区。在几次小的交战中,赵军均败。赵将廉颇遂采取了筑垒固守、避免决战、俟敌师老、伺机反击的作战方针,在长平以北,东西10公里的地区内,构筑了一道由若干环形营垒组成的防御地带,坚壁不出。秦军发动多次进攻,都没能突破赵军各营垒阵地,双方形成了营垒遥相对峙的局面。秦军出国远征,不利持久,遂采用离间计,使赵国撤换了廉颇,以赵括为主将,秦也改派白起为主将。赵括到职后,改变了廉颇以防御为主的作战方针,亲率主力向秦军发动进攻。白起针对赵括鲁莽轻敌的心理,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既设阵地后围而歼之的作战方针。当赵军进至秦军筑垒地区时,被阻于阵地之前。此时,白起派骑兵断其归路,并派5000精骑前出至赵军筑垒阵地附近,截断赵军留守部队与国都邯郸的联系,将赵军分割为各自孤立的两部分。赵括所率主力进退失据,被迫仓促就地构筑环形阵地转为防御。秦军则在赵军周围构筑了一圈向内的筑垒阵地,将赵军包围。赵军被困46天,因绝粮,多次组织突围,均被依托筑垒阵地的秦军击退,赵括率军突围战死,困处两地的40万赵军遂全部投降。由此可见野战筑垒对攻守双方来说,都是运用极为广泛的重要作战手段。 因地形条件限制或时间因素影响等原因,不能进行筑垒时,通常仍沿袭春秋时期就盛行的以车代垒办法,用车辆、盾橹及代用障碍物等构成车垒阵地。《孙膑兵法·陈忌问垒》篇就有关于构筑这种阵地的简单叙述。大致情况是将随军的战车及辎重车辆,辕舆相搭,车轮切联,构成一道或双道的环形屏障,以代替城堞,在距离车垒前2.5公里处,设置观察哨所,与其保持目视及音响联络。将持弩士兵及持戟、矛等长兵器的士兵配置在车垒上,将持殳、短刀等短兵器的士兵配置于车垒之后。这种野战车垒的方法,在我国整个冷兵器和冷兵器与火器并用时代中,特别是在沙漠地区作战时,一直有着相当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