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胄是我国古代战争中最重要的兵器之一,故而我国古代常以“兵甲”作为战争的代称,如由于古代常以皮革制甲,故而又以“兵革”为所有军械物资的代称或战争的代称,至于古代以“甲士”为战士的代称则更是习见。甚至,单用一个“甲”字代表军士也并不罕见。古人十分重视制甲与用甲,往往将甲胄列为各种军械之首。 甲胄起源 我们的祖先在原始社会后期的狩猎活动中,在与各部落相互间的攻杀中,很自然地会用披在身上的兽皮作为护体之物。而在此基础上,也就会很自然地发展为有意地制造一些专门用来护体的衣与护头的帽,这就是战争中的甲与胄的由来。甲就是战争中护体的衣,胄就是护头的帽。无论是甲胄或是刀矛,都不是某人发明的,而应当是在古代先民狩猎与战斗的实践中逐步出现的。《释名·释兵》认为:“甲,似物有孚甲以自卫也。亦曰介,亦曰函,亦曰铠,皆坚重之名也。”就是说,人类最早的甲衣是从动物的甲壳可以护体而得到启发之后所发明的。这种说法,是可以相信的。 现在所能见到的古代甲胄的最早实物,是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殷墟侯家庄1004号殷代大墓中发现的殷代的青铜胄和皮甲残迹,如果仔细观察就可发现,这都是相当成熟的手工艺品,并非原始粗糙之物,可知在殷代的战争中甲胄已经被普遍使用了。到了周代,出土实物更多,文献记载也更多,而伟大诗人屈原在《国殇》一诗中的第一句就是“操吴戈兮被犀甲”,这更是人们所熟知的了。我国甲胄的使用与冷兵器时代相始终,从殷周至明清,在战争中与其它手段(主要是用盾)配合,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护体作用,使军士减少了伤亡的危险。 甲 作为战斗中用以护体的特制的衣服,甲曾经有过不同的名称。从现有资料看,最早的称呼是“介”。称甲为铠,这是在用金属制甲之后开始的。秦汉以后,不仅铜铁所制的甲普遍称为铠,其它质料所制造的甲都可以称为铠,铠与甲是并称的,并且常常被连称为“铠甲”。为了使甲坚密而灵便,大都是用若干皮片或铁片连缀而成,舒展时穿在身上可以护体,脱下时卷束起来便于携带。所以,甲一般都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身甲是最重要的部分,用于保护胸与背,其形制有如今之背心,如果再细一点还可分为胸甲、背甲和腹甲三个部分。保护肩部的部分叫披膊,保护手臂的部分叫护臂,保护手腕与手背的部分叫护手,保护颈部的部分叫盆领或项护,在腰带下面保护两腿的部分叫腿裙或膝裙,腿裙下面的尖角状装饰部分叫鹊尾,保护小腿的部分叫吊腿。古代的甲并不是以上各部分都齐全的,一般来说,时代越早,甲的形制越简单,所保护的身体部分越少;时代越晚,甲的形制越全备,所保护的身体部分越多。 古代的甲若按用途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人用甲与马用甲两大类。若按质料分类,则可分为藤甲、皮甲、铜甲、铁甲等。下面,我们分别进行介绍。 1.藤甲 从民族史的研究中得知,不少发展阶段较为原始的民族,往往用藤条、藤皮编为保护身躯的藤甲。藤是各地都很容易得到的野生材料,又便于编结,对防御敌方的木棒、石块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台湾兰屿的耶美人直到近代仍然使用着这种藤甲。 2.皮甲 皮甲是我国古代甲的主要品种之一,从殷周到战国基本上全用皮甲。秦汉以后以铁甲为主,但皮甲仍继续使用。最初的皮甲是由披裹兽皮发展而成的,就是将两张生的整兽皮缝在一起,上部留一条缝或开一个孔,将头伸出去,再用绳在腋下把前后两片连起来,用以保护胸和背。由于整片皮甲穿在身上活动不灵活,又不贴身,所以很自然地就把牛皮切割为一块块的甲片,再用皮条编缀成合体的皮甲。在前胸和后背,往往用大块的甲片;而在不断活动的腰、腋、肩、臂等部位,则用较小的甲片,使之贴身而行动方便。由于甲片一片片相连,颇似古代用竹木简连缀的书札,所以皮甲又称“甲札”。 在我国使用皮甲的漫长岁月中,曾经使用过很多种皮革材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牛皮,而且都是熟牛皮。如果用生牛皮,则被认为是低劣之品。除牛皮甲之外,还有以下几种:犀甲。这是用犀牛皮制成的。犀皮最为坚厚,是制甲的最佳原料。由于犀甲是一种名贵的皮甲,所以古代人常常作为战甲的代称;兕甲。是古代另一类著名的皮甲,但兕是什么兽,至今还没有准确的结论。由于古籍中常常犀兕连言,《本草纲目》认为兕就是雌性之犀,故而学术界多以为兕就是雌犀,少数的意见认为是野牛;除了牛、犀、兕这三类皮甲之外,古代还出现过不常见的其它种类皮革所制的甲,如鱼皮甲、象皮甲、骆驼皮甲、熊皮甲、狗皮甲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