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时,在返回咸阳的路上,突患重病,由于他不愿意听到“死”字,可能御医对他的病就轻描淡写,尽可能不让秦始皇担忧,而忽视了治疗。加之旅途劳顿,于是病情加重。秦始皇并越来越重,他也开始感到大事不好。我想他当时的心情是极其悲哀的。 首先,为寻仙药,他千里迢迢,长途跋涉,几次来到大海岸边,没想到被一个又一个的方士骗子耍弄,损失了大量的资金不说,仙药连个影子都没看见,还挨了一顿臭骂,虽然杀了460多个方士儒生,也难解心头之恨;这次徐福又要了这么多金钱,替他找仙药去了,究竟能不能如愿以偿,还是个未知数。从生理上讲,人到50,身体开始衰弱,就有了死亡的阴影。秦始皇一方面大修陵墓,另一方面又到琅琊寻仙寻采药,正是这种矛盾心理的反映。 第二,还有一件更让秦始皇牵肠挂肚的事,就是他都病成这样了,太子竟然还没有确立。不立太子或在立太子问题上犹豫不决,历来是王室不安定的最大隐患。是最容易被人钻空子。想当年,吕不韦就是抓住了安国君犹豫不决的空档,耍弄计谋,把异人立为太子的。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异人立嫡,才使嬴正当秦王、称皇帝成为可能。现在,秦始皇没有明确太子是谁,这可是充满危险的大事! 正是内心这烦人的种种心事,使得秦始皇寝食不安,病情加剧。 病危中,秦始皇终于决定立扶苏!他写了一封信给长子扶苏,信中说:“把军队交给蒙恬,你赶回咸阳,办理丧事,我在咸阳安葬。”这封信写好后,盖上御印,封好后,就放在中车令赵高那里。 扶苏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为什么秦始皇在最后时刻立扶苏为接班人呢? 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从王权继位法上看立为太子没有问题。但扶苏的思想主张和秦始皇不太一样,他好儒,他曾拜博士淳于越为师,思想中有浓厚的儒家思想色彩,他对秦始皇的治国方针有些不同意,“数上书,议时政,”尤其在秦始皇坑儒后,扶苏对秦始皇说:现在天下刚刚平定,远方百姓还没有归附,“诸生皆诵法孔子”--儒生们都诵读诗书,效法孔子,现在皇上一律用重法制裁他们,我担心天下将会不安定,希望皇上明察。 秦始皇当时正在气头上,听了很生气,就派扶苏到北方上郡去监督蒙恬的军队。 通过这件事,说明秦始皇并不喜欢扶苏,那么,他为什么又在临终之时给扶苏写信,让他赶快回咸阳主持丧事?这实际等于让他即位为秦二世。 我想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受宗法继位制度的束缚。扶苏长子的地位是无可争议的,让他接班符合王位世袭制的传统:“立嫡以长不以贤”,这样做没有争议,不会有动乱。而且他对韩非说过的话一定很清楚:“轻其嫡正,庶子称衡,太子未定而主即世者,可亡也。”意思是,一国之君,不重视嫡长子,而把嫡长子与别的儿子同样看待,尊卑不分,太子没有确定下来而国君又去世,那就是亡国的征兆。 第二,扶苏和蒙恬在北方掌控30万大军,他们的力量足以发动兵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引起天下大乱。 基于这两个原因,秦始皇在临终之际终于下决心立扶苏。应该说,秦始皇的决定是正确的。可以设想,扶苏有一定的治国理念,比较体恤民间,又和蒙恬关系不错,掌握军队,他即位后,秦朝的政局应该会稳定的。明代李贽对这一问题也是这样推论的,他在《史纲评要》中说:“使扶苏嗣之,虽四三皇、六五帝,何所不可。” 可惜,历史和人们的愿望开了一个大玩笑。秦始皇当皇帝后,在朝廷上说一不二,无人抗拒,没想到他的最后一个愿望却落空了。 他将这封信封好后,交给中车府令赵高手里,由他派人送给扶苏,但是,信还没送走,秦始皇实在扛不住了,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七月丙寅日秦始皇在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北)病故! 秦始皇去世时年仅50岁。他的一生历尽坎坷,儿时颠沛流离,跟着母亲东躲西藏,回到咸阳即王位后又被吕不韦掌控近10年,22岁亲政后,在李斯的帮助下,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成为千古一帝。但是,秦始皇晚年,笃信神仙,渴望长生,想吃仙药,结果被方士骗得一塌糊涂,他气急败坏,心理变态,甚至连人都不见了,成了自我封闭的孤家寡人,一代英雄、明主,变得孤僻、专横,成为暴君,实在令人惋惜。 秦始皇驾崩的消息只有丞相李斯、赵高、小儿子胡亥和五六个受宠的宦官知道,“余群臣皆莫知也。”李斯认为,皇帝在外地去世,太子又没有正式确立,担心贸然宣布会引起皇子的动乱,于是决定“秘之不发丧”。一切事情还按秦始皇活着的时候办。他们把秦始皇的尸体放置在一辆辒辌车中,让亲近的宦官继续陪乘,路上继续向秦始皇的车上送各种吃的东西,宛如没死一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