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于此,我们对嫪毐之乱的背景和真相,以及为什么楚国公子昌平君和昌文君会成为领军镇压叛乱的主要人物的疑难,就可以有一个合情合理的理解了。简单而言,嫪毐之乱爆发,三位被委以国政的大臣受命镇压,平叛的军事行动,由昌平君和昌文君主持,而在他们背后的核心人物,真正的主政者,则是华阳太后。关于嫪毐之乱的细节和复杂背景,又是一番两千年来说不清的事情,我准备另外撰文专门论述,这里且不多说。还是言归正传,回到秦王嬴政的婚姻上来。 嫪毐之乱爆发时,夏太后已经过世。嫪毐之乱失败后,嫪毐及其同谋者皆被诛杀流放,帝太后也被逐出咸阳,迁徙到雍城,对于秦国政局和秦王嬴政完全失去影响。在这个时候,能够左右政局,能够决定嬴政婚姻的人,唯有华阳太后了。华阳太后是楚系的夫人,他为孙子嬴政所选定的王后,应当是楚夫人了。据此,我们可以补充史书记载之缺,“秦王政十年,迎楚夫人。” 五、秦帝国崩溃的起因--无视历史种下祸根 我曾经谈到,在时间里消失了的往事,往往留有空间的遗迹,追寻往事的踪影,须要考察实地。今年三月,我在蒙蒙细雨中,重访东陵秦王室诸墓,得助于友人的向导指引,迷茫中一一寻觅开去。东陵一、二、四号墓,据说分别是秦始皇的曾祖父昭襄王与唐太后、祖父孝文王与华阳太后、父亲庄襄王与帝太后的合葬墓。实地循历史往前追溯,秦始皇的父祖先人都是夫妇合葬,夫唱妻随,合了人性,合了天地阴阳,也合了古来秦国的制度。为何到了秦始皇,有关后宫的消息突然销声匿迹,竟然没有留下只言片语,无疑是被谁彻底地做了手脚。 历史,往往是胜利者的记录。伴随每一次胜利,历史往往被一次次修改,当然,是按照胜利者的意图。秦始皇逐一消灭六国,随着秦军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历史被一次又一次地修改。秦始皇的后宫从历史记载中消失的隐秘,或许与此不无关联? 秦王嬴政的王后是楚国夫人,出生于楚国王族,与华阳夫人和昌平君有密切的血缘亲情关系。华阳夫人去世后,楚系外戚集团的地位衰落,不仅昌平君被贬斥出京迁徙到郢陈,王后楚夫人的地位也大受影响。昌平君反秦复楚称王,成了秦国的叛臣,楚系外戚集团受牵连瓦解,从秦国的历史舞台上跌落,有关这个集团的历史记录,也当然地被秦皇室修改。 由此作更深远的连接,秦帝国的崩溃,有内在和外在的种种原因。内因中最直接祸根,在于秦始皇生前没有选定皇位继承人,给赵高、胡亥和李斯留下了阴谋篡位的机会,从政权内部导致了秦帝国的混乱。仔细追究这件事,直接关联到秦王嬴政作了皇帝以后没有册立皇后的事情,他在多位儿子中重视皇长子扶苏,却又没有正式册立扶苏为太子,凡此种种,恐怕都有昌平君反秦事件的阴影,也受到整个楚系外戚集团衰落的影响。 秦始皇武力统一六国以后,不能以柔和的方式包容新近统一的六国,导致了六国的反叛,这是秦帝国崩溃的直接外因。继续追究其来龙去脉,秦灭六国以后,制度上强硬地推行全面郡县,文化上为了消灭六国的历史记忆,焚烧了六国的史书,这是有名的焚书事件的一部分。这种灭绝不同文化的处置,不但激起了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也在与六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秦政权内部,在出身于不同国别母系的王子之间留下了纷争的祸根。 秦国王室与各国王室通婚,是古来的传统,仅仅焚烧六国的史书,尚不足以消灭六国留在秦国史书中的历史记忆。可以想见,在秦政府焚烧六国史书的同时,对出身于六国王族的后宫们的记载,也作了相应的处理。史书中完全没有关于秦始皇后宫们的只言片语,应当与此直接有关。 秦始皇死后,赵高策划沙丘之谋,伙同焚书的提议者丞相李斯,伪造遗诏,逼迫皇长子公子扶苏自杀,拥立幼子胡亥即位。当时,手握重兵的扶苏接到伪造的遗诏后,拒绝应当请示的劝告,当即自杀。这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或许也与昌平君事件和楚系母后的命运有关?想来当时的扶苏,背负着楚系母亲的不幸和昌平君反叛的重压,在父亲的愤怒再一次爆发的景况之下,觉得已经没有申辩的余地了?赵高出身于赵国的王族,二世有赵老师的指引,当与赵国关系较为亲近?即位以后,按照自己的利益修改既有的历史记载。对秦国历史中有关楚系外戚集团,特别是与扶苏的母亲楚系夫人有关联的记载,此时更当作了彻底的删除。 历史被做过无数次手脚,历史是轻信的陷阱。历史中不仅充斥着谎言误解,更充斥着隐秘暗语,至于种种难以理解的疑问,无法联结的缺环,背后都有人为或者自然的因由。揭开历史事件的真相,破解历史的谜底,深入历史事件的背景,为历史寻求合理的解释,不仅是历史学家的职责,也为历史学家和大众所共同具有的好奇心提供了求知的满足。 蓝天白云下的秦始皇陵,总是使人感到无限的孤独,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何以落得如此孤寡一人?联想古今,修改历史的结果,最终是自己被更彻底地修改。不能正确地处理历史问题,必然种下扰乱现实的祸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