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春秋战国 >

荀子議兵篇析論(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铁血军事 佚名 参加讨论

    二﹒荀子議兵篇的結構
    荀子議兵篇總共分為十段,三大部份。
    第一部份是荀子在趙孝成王的面前,和臨武君展開軍事大辯論,結果是荀子大獲全勝,趙孝成王和臨武君都俯首稱善,心悅誠服的受教於荀子。這個部份有五段,大意如下︰
    臨武君和荀子分庭抗禮,他所秉持的理論權威是孫吳兵法,強調的重點是(一)上得天時,下得地利,觀敵之變動,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二)兵之所貴者勢利也,所行者變詐也,善用兵者感忽悠闇,莫知其所從出;孫吳用之無敵於天下。荀子則答以:(一)凡用兵攻佔之本,在乎壹民。故善撫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二)荀子自謂其所言者為仁人之兵,王者之志也。指臨武君所貴者,乃權謀勢利也;所行,攻奪變詐也﹔諸侯之事也。荀子在孝成王和臨武君心服口服而誠意請教時,乃告之以王者諸侯強弱存亡之效,安危之勢。順其所請,再告以為將之道,和王者之軍制,使儒家的軍事思想戰勝了兵家的變詐攻伐之道。
    第二部份只有一段,是荀子的弟子陳囂對荀子提出質疑,既然荀子的軍事理論以仁義為本;仁者愛人,義者循理,為什麼還要參與戰爭呢?換句話說,也就是問為什麼儒家不放棄戰爭,因為戰爭一爆發,免不了就是殺人與爭奪。荀子則回答說,仁者愛人,因為愛人所以厭惡別人的害人,義者循理,因為循理,所以厭惡別人擾亂理法,所以仁者用兵是為了禁暴除害,不是為了爭奪和殺人。也就是說荀子反對絕對的和平主義。
    第三部份有五段,是荀子回答弟子李斯的質疑,秦國四世有勝,兵強海內,威行諸侯,非以仁義為之也,以便從事而已。李斯以國際上的現實為準,舉出秦國為例,質疑荀子的仁義之兵。李斯可以說是一個現實主義者,而荀子堅持道德的理想主義,故當面駁斥李斯的言論,指出秦國雖然四世有勝,卻常常恐怕天下之一合而軋己,是所謂的末世之兵,根本沒有本統,然後剴切曉以大義,讓李斯知道何為王者的兼人之術,肯定禮者才是真正的強國之本,威行之道,由之可以得天下,不由所以隕社稷。從這裡我們看出,當後代的學者指責荀子說,李斯以荀卿之學亂天下,這是不公允的。(註九)
    三.荀子的軍事哲學
    荀子在議兵篇之中,有系統的把儒家的軍事思想,條分縷析的講述出來。
    (一)論王者強弱存亡之效︰
    荀子認為王者之兵,將帥乃末事也,王者諸侯強弱存亡之效,安危之勢才是最重要的,他說︰
    甲.強弱之本︰君賢者其國治,君不能者其國亂;隆禮貴義者其國治,簡禮賤義者其國亂;治者強,亂者弱,是強弱之本也。
    荀子認為國家的強弱,它的根本,不是軍事,而是賢能的國君,他能隆禮貴義,使國治兵強,這才是強弱的根本。
    乙﹒強弱之常︰1.上足仰則下可用也,上不仰則下不可用也。下可用則強,下不可用則弱,是強弱之常。
    2.好士者強,不好士者弱;愛民者強,不愛民者弱;政令信者強,政令不信者弱;民齊者強,民不齊者弱;賞重者強,賞輕者弱;刑威者強,刑侮者弱;械用兵革攻完便利者強,械用兵革窳苦不便利者弱;重用兵者強,輕用兵者弱;權出一者強,權出二者弱,是強弱之常也。
    荀子認為國家強弱的常道,是在上位者足以被仰仗依靠,而在下位者可以被重用;再加上在上位者能夠好士、愛民、政令信、民齊、賞重、刑威、權力集中而不分散,是國家強盛之常道,反之,國家必弱也。
    丙.強弱之效:荀子在分析強弱之效的時候,把天下的軍隊分為:盜兵和和齊之兵。盜兵包括亡國之兵、危國之兵、銳士之兵;和齊之兵,包括霸者的節制之兵和王者之兵,茲詳述如下:
    1﹒盜兵的分類
    ﹙1﹚亡國之兵:荀子說:「齊人隆技擊,其技也,得一首者,得賜贖錙金,無本賞矣。是事小敵毳則偷可用也,事大敵堅則渙焉離耳!若飛鳥焉,傾側反覆無日,是亡國之兵也,兵莫弱是矣,是其去賃市傭而戰之幾矣。」
    荀子認為齊國的軍隊,好像是在市場上,僱人去打仗那樣,差不了多少。砍殺幾個人頭,就得多少錢,沒有本賞,那麼當敵人小而弱的時後,還有用,當敵人強大而堅強的時候,為了自己保命的利益,一定渙然奔逃,聚散反覆像飛鳥一樣,這是最弱的兵,叫亡國之兵。
    ﹙2﹚危國之兵:荀子說:「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服矢五十個,置戈其上,冠軸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是數年而衰而未可奪也,改造則不易周也,是故地雖大而其稅必寡,是危國之兵也。」
    荀子認為,魏國的軍隊是危國之兵,以程度來取用,穿上三屬之甲,拿著十二石的強弩,背著箭袋,裝著五十枝箭,帶著頭盔,身懷利劍和戈,帶三天的糧食,從早上到中午,要行走百里,若是通過測試,就復其戶,不傜役,給予田宅便利,幾年之後,筋力衰弱也不能奪去他的優遇,再選擇也不容易周遍。那麼,雖然地很大,但是國家的稅收卻很少,這是危國之兵。
    ﹙3﹚銳士之兵:荀子說,秦人其生民也狹隘,其使民也酷烈;劫之以勢,隱之以隘;忸之以慶賞,鮂之以刑罰;使天下之民所以要利於上者,非鬥無由也。隘而用之,得而後功之,功賞相長也;五甲首而隸五家,是最為眾強長久,多地以正故四世有勝,非幸也,數也。
    荀子認為秦國之兵是銳卒。秦國生養人民很狹隘窮蹙,但使役人民卻很酷烈,用威勢去劫迫,用窮蹙使痛苦;使人民習於得到慶賞,迫之以刑罰;使在下的人民想要求利益於在上的,除了戰鬥再也沒有其它的路了。窮蹙他而後來用他,得勝然後賞功,使功賞互相增長,獲得五甲首就可以役隸鄉里中的五家,這是最能使兵眾維持強大而持久的方法,增多了土地的征服和稅收,所以四世有功,不是佼倖,是理當如此。荀子對秦軍有一番客觀的分析和評價,他的戰勝掠地,國富兵強,是有一套切實有效的制度,所以四世有功,但是役使人民酷烈,威脅利誘,驅民於鬥,鄙陋無文,缺少聖王之禮樂教化。
    荀子把以上的軍隊皆稱之為盜兵,荀子說:「若夫招近募選,隆勢詐,尚功利之兵,則勝不勝無常,代翕代張代存代亡相為雌雄耳矣﹗夫是之謂盜兵,君子不由也。故齊之田單,楚之莊礄,秦之衛鞅,燕之繆蟣,是皆世俗之所謂善用兵者也,是其巧拙強弱則未有以相君也,若其道一也,未及和齊也;掎契司詐,權謀傾覆,未免盜兵也。」
    世俗人所謂的善於用兵者,像齊國的田單、楚國的莊礄、秦國的商鞅、燕國的繆蟣等人在荀子的評價中,竟然都變成了「盜兵」。荀子雖然說秦軍是銳士之兵,但是看荀子對商鞅的評價,可以知道秦軍也是未免為盜兵也。所以荀子的客觀評價,和主觀的道德判斷,都是毫不含糊的。
    2.和齊之兵:荀子說:「故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秦之銳士不可以當桓文之節制,桓文之節制不可以敵湯武之仁義,有遇之者,若以焦熬投石焉。兼是數國者,皆干賞蹈利之兵也,傭徒鬻賣之道也,未有貴上安制綦節之理也,諸侯有能微妙之以節,則作而兼殆之耳﹗故招近募選,隆勢詐尚功利,是漸之也;禮義教化是齊之也。故以詐遇詐,猶有巧拙焉;以詐遇齊,譬之猶以錐刀墮太山也,非天下之愚人莫敢試。故王者之兵不試,湯武之誅桀紂,拱揖指麾,而彊暴之國莫不趨使,誅桀紂若誅獨夫,故泰誓曰:『獨夫紂。』此之謂也。故兵大齊則制天下,小齊則制鄰敵……齊桓晉文楚莊吳闔閭越句踐是皆和齊之兵也,可謂入其域矣,然而未有本統也,故可以霸而不可以王,是強弱之效也。」荀子把湯武的仁義之兵,和春秋時代的霸主之兵,皆列為和齊之兵,但是以王者之兵為理想,霸者之兵雖然也進入和齊之兵的領域,卻是沒有本統,因此可以霸而不可以王,這是荀子尊王而不黜霸的理念,在此表現出來。
    (二)為將之道:
    當孝成王和臨武君請問荀子王者之兵設何道,荀子告以凡在大王,將帥末事也,然而不論守城或攻戰,運籌帷幄或決勝千里,領導作戰還是非靠將帥不可,荀子還是先秦儒家中,正式提出為將之道的人。他說:
    1.六術:「知莫大乎棄疑,行莫大乎無過,事莫大乎無悔,事至無悔而止矣,成不可必也。故制號政令欲嚴以威;慶賞刑罰欲必以信;處舍收藏欲周以固;徙舉進退欲安以重,欲疾以速;窺敵觀變欲潛以深,欲伍以參;遇敵決戰必道吾所明,無道吾所疑;夫是之謂六術。」
    孫子兵法始計篇云:「將者,智信仁勇嚴也。」荀子則以知棄疑,行無過,事無悔,成不可必為原則而提出六術,以此為將領的基本守則。
    2.五權:「無欲將而惡廢,無急勝而忘敗,無威內而輕外,無見其利而不顧其害,凡慮事欲孰而用財欲泰,夫是之謂五權。」
    荀子提出五種權衡的原則,不可貪求將領的高位,而厭惡被主上辭退,這樣才不會有戀棧之心,能以正道來進退出處。不要急於求勝而忘記失敗;不要施威於內而輕於外;不要見其利而不顧其害;凡是慮事要精審;用才行賞要寬侈。這五件事要仔細的衡量,才不會失其輕重,而能各得其宜。
    3.三至:「所以不受命於主有三,可殺而不可使處不完,可殺而不可使擊不勝,可殺而不可使欺百姓,夫是之謂三至。」
    孫子兵法九變篇云:「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君命有所不受。」荀子則謂之:三至。可殺而不可使他處於不完善的地位,可殺而不能使他攻擊不能得勝的敵人。表面上看來,似乎是抗命,其實是效忠君王,使其立於不敗之地。如果遇到昏君要以抗命罪制裁之,那就無可奈何了。
    4.至臣:「凡受命於主而行三軍,三軍既定,百官得序,群物皆正,則主不能喜,敵不能怒,夫是之謂至臣。」
    孫子兵法火攻篇云:「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此安國全軍之道也。」
    荀子和孫子都主張戰爭時,喜怒的情緒化反應,必須去除,換句話說必須非常的理智來從事戰鬥,不過荀子的思考是以仁義之兵為原則,而孫子則是完全以利益為依歸,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雙方的目標在安國全軍的目標上是一致的,荀子以之為至臣,而孫子則以之為良將。
    5.五無壙︰荀子提出敬字,認為如果能夠慎行六術、五權、三至,而處之以恭敬無曠,則可以成為天下之將,而通於神明,荀子說︰「慮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終如始,終始如一,夫是之謂大吉。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敗也必在慢之,故敬勝怠則吉,怠勝敬則滅,計勝欲則從,慾勝計則凶,戰如守,行如戰,有功如幸。敬謀無壙,敬事無壙,敬吏無曠,敬眾無壙,敬敵無壙,夫是之謂五無壙。」
    荀子把天下之將,當成為將之道的極致,提出一個敬字,用敬字來戰勝人類的惰性,謹慎思慮始終如一,則大吉,怠惰勝過敬謹則滅,計策勝過利欲則吉,利欲勝過計策則凶。敬謀到無限,敬事到無限,敬吏到無限,敬眾到無限,敬敵到無限,這五件事都能敬謹到無限,而能貫徹始終,荀子說這種將領就通於神明了。這是荀子心目中理想的將軍的典型。
    (三)王者之軍制︰所謂王者之軍制,荀子列出一些原則如下︰
    1.將死鼓,吏死職,士大夫死行列。
    2.聞鼓聲而進,聞金聲而退,順命為上,有功次之﹔令不進而進,猶令不退而退也,其罪惟均。
    3.人師︰不殺老弱,不獵禾稼,服者不擒,格者不捨,奔命者不獲。凡誅非誅其百姓也,誅其亂百姓者也﹔百姓有扞其賊,則是亦賊。以故順刃者生,蘇刃者死,奔命者貢。微子開封於宋,曹觸龍斷於軍,殷之服民所以養生之者也無異周人﹔故近者歌謳而樂之,遠者竭蹶而趨之,無幽間辟陋之國,莫不趨使而安樂之,四海之內若壹家,通達之屬莫不從服,夫是之謂人師。
    4.王者有誅而無戰,城守不攻,兵革不擊。上下相喜則慶之。不屠城,不潛軍,不留眾,師不越時,故亂者樂其政,不安其上,欲其至也。
    荀子在這一段,比較特殊的觀念就是「人師」,孟子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離婁篇上二四節)是屬於教育上的觀念,但是荀子從軍事上來立論,征服敵國,殺賊誅亂,使敵國之百姓,不但不產生仇恨報復之心,反而莫不趨使而安樂之,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四海之內若一家,用軍事的手段,達到教育的目標,號稱「人師」,這是儒家的軍事思想的一個特色,和孫子兵法等兵家的論點差異慎甚大。孫子論兵直言兵者詭道也,他說︰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荀子論兵以人師為原則,他會嚴厲的批判以詭道立論的兵家,誠良有以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