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秦军军阵中,士兵手持长达7米的矛,组成类似亚历山大的马其顿方阵。枪头如林,方阵如山、巨大的冲击力不可阻挡。而配备弩箭的射手,他的射程最远能够达到300米,有效杀伤距离在150米之内。弩机上还有所谓近似于瞄准系统的“望山”,射手参照望山估算弩抬高的角度,弩箭沿抛物线轨迹就可以准确命中敌人。至于秦的三棱箭头设计,则在击中目标的瞬间,棱的锋刃处就会形成切割力,箭头就能够穿透铠甲、直达人体箭头的三个弧面几乎完全相同,接近完美的流线型箭头。 秦弩、秦箭等武器,技术含量在古代来说是极高的,出身草莽的农民军,不可能自行设计制造出类似的武器。所以,我们首先可以得出一点,章邯军团的武器装备,优于秦朝一般的地方部队,而远胜于农民军,这在战场上,绝对是一大优势。 但是,更重要的制胜因素,还是在于人。章邯是如何在短短的时期内,将数十万苦力和奴隶改造成斗志昂扬的战士的呢? 要破解这个难题,还得从一个人入手。这个人就是曾经在骊山服役的安徽人英布。 英布是六县(今安徽六安)人,因为犯法,他被判处黥刑,所谓黥刑,就是在脸上刻字,所以,英布也常被人称为黥布。这种黥刑,据说效果很好,刻写的字几乎永不褪色,伴随你终身。犯人额头有这玩意,走在街上,人家一眼看见就晓得他的身份。《水浒》中武松血溅鸳鸯楼之后,流亡天涯,怎奈何脸上两行金印,还是孙二娘出了个主意,披头散发,做个行者,遮得额上金印。从此打虎英雄武二郎,成了行者武松。 话说回来,英布受刑以后,被押送到骊山做苦力。“丽山之徒数十万人,布皆与其徒长豪桀交通”。后来英布逃走,成为长江一带的水贼头目。但是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蛛丝马迹,那就是在骊山之中,并不全是淳朴的农民,还是所谓豪杰。 那么,骊山的“刑徒”究竟是些什么人呢?骊山的“刑徒”,是犯法之后送到骊山做苦力的。所谓犯法之徒,当然包括那些淳朴却陷入严酷法网的百姓,也包括那些真正的江洋大盗以及逃兵。 苦力的活不是好干的,那些身体赢弱的人,恐怕在劳役中途,已经不堪疲惫而死。能够生存下来的,应当是那些体格强壮、孔武有力的人物。所以,无意之中,章邯所接纳的这些人,其实是自然淘汰下的产物,其效果,类似于优中选优的特种兵选拔。于是,我们得出了第二点,章邯军团的人员素质,就体格、意志之强硬而言,又超过了东方的农民军。 最后,谈一个“赦”字,章邯给予了这些“刑徒”一个承诺,那就是将功补过,用军功抵消从前犯下的罪过,获得自由新生。或许,这就是“刑徒”奋勇厮杀的精神动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