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17年,魏相公孙衍首先发起合纵,联合东方各国,共同抗秦。这一次合纵攻秦,参加的有魏、赵、韩、燕、楚五国,又称"五国伐秦"。众诸侯推举楚怀王为合纵的纵长,大有压倒秦国之势。秦国则派张仪进行"连横"活动,说服齐、楚不与其他诸侯国联盟,因此齐、楚两国对合纵不热心,没有出兵,实际上只有韩、赵、魏三国与秦交战。三国联军刚进至函谷关,就被秦军击退。后来,秦军又在修鱼(今河南原阳)打败联军,歼敌8万。五国伐秦"壮举"至此宣告失败。 当时,东方诸侯国中势力最强的是齐、楚两国。齐与楚结成盟国关系,双方互相支援,加强了齐国与秦国争雄的力量,因此秦国千方百计要破坏齐楚联盟。公元前313年,秦国政客张仪来到楚国。他对楚怀王说:您如果听我的话,与齐国断交,秦王就献出商于(今河南淅川)一带600里的土地给楚国。楚怀王是个昏庸糊涂之人,被张仪的花言巧语所迷惑,不听屈原等忠臣的劝阻,贪图便宜,果然派人去辱骂齐王,齐王大怒,与楚绝交而与秦结交。当楚王派人向秦国讨取土地时,秦国拒绝不给,张仪翻脸不认过去许下的诺言,辩解说:没有这回事,是楚王听错了吧!秦国的土地哪里能轻易送人呢?我说的是献自己的六里地给楚王,哪里是什么600里啊!楚怀王听了使者的回报大怒,发兵攻秦。秦军在丹阳(今河南丹水)大败楚军,进而占领楚的汉中郡。楚失汉中后,又调集军队重新向秦反攻,一直打到秦国的蓝田(今陕西蓝田),但因孤军深入,又遭惨败。 公元前278年,在齐国政客苏秦的合纵鼓动和各国君臣频繁磋商下,韩、赵、魏、齐、燕五国组成联军,推举赵国的李兑为主帅,扬言要大举攻秦。但参加合纵的各国皆有各自的打算,没有一国真正肯拿出实力。就连主帅李兑也因接受齐国的拉拢,而准备帮助齐国灭宋国,并无攻秦实意。虚张声势的反秦联军,在函谷关外大肆鼓噪一阵之后,就没有任何行动地结束了。 自公元前286年以后,秦国不断向东方的韩、赵、魏和南方的楚国发动进攻,并取得辉煌的胜利。例如秦将白起率兵攻下楚的国都郢(今湖北江陵),迫使楚国迁都。秦军曾两次逼近魏国国都大梁,使得魏国献出大片土地。在这些年的战争中,多数战役都以秦国胜利而告终,秦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 在与六国的战争中,秦国同赵国的战争最激烈,规模也最大,其中最著名的是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采用范睢的"远交近攻"之策,派兵猛攻赵国的上党郡(今山西长治),赵军驻守在上党的兵力很少,顶不住秦军的进攻,被迫撤退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当时的形势是秦强赵弱,秦军想速战速决,而赵军则打持久战。赵军大将廉颇固守不战,以逸待劳,消耗秦的力量。双方相持3年,不分胜负。秦王看到战争旷日持久,攻不下长平,就采用范睢的离间计,散布廉颇惧敌不战的流言,赵王果然中计,马上召回廉颇,派年轻的赵括去作统帅。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他从小跟父亲读了不少兵书,学了整套兵法,理论上很有一套,常自以为了不起。实际上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并没有真正打过仗。公元前260年,赵括挂上帅印,来到长平,代替廉颇统领40万大军。他一反廉颇原来的部署,撤除了防御工事,准备大举出兵攻打秦军。秦将白起针对赵括高傲轻敌的弱点,先用诱敌之计,故意打几次败仗,不断后退。赵括自以为得意,率兵紧追不舍。这时白起遣两支精兵,迂回抄袭赵军后路,把赵括的大军截成两段,首尾不能呼应,另派5000名轻兵直捣赵军营垒,使赵军失去根据地。秦军的精锐骑兵不断往来突袭赵军,赵军屡战屡败,只得就地筑营垒,由进攻改变为防御,等待援军。 秦军包围赵军的捷报传到秦国都城咸阳,秦王十分得意,亲临前线,把当地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充军,调往战场,切断赵国的援兵和粮道。陷入重围的赵军断粮已46天,饥饿的士兵甚至互相杀食,情况十分紧急。赵括组织了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企图打开一条出路。可是,秦军的包围似铜墙铁壁,突围了四五次都没有成功。最后,在绝望之下,赵括只得亲自率领精兵,披上厚甲,骑上战马,孤注一掷,强行突围。不料赵括刚出现在阵前,就被秦兵射死。赵军失去了主将,无人指挥,军心大乱,秦军趁机发动猛烈进攻,赵军大败,只得投降。 40万赵军投降后,白起怕已降的赵军寻机造反,仅把年幼的240人放回赵国,其余40多万降兵全部被活埋,造成了一次空前的大惨案。直到现在,在山西高平古战场上,还经常发现有箭镞、戈头、枯骨等,大概就是长平之战的遗物。 赵国在长平之战中蒙受了惨重的损失,从此失去了与秦国争夺天下的条件。尽管在后来的邯郸之战中,秦军受到赵、魏、楚的联合打击,遭到挫折,但实力并未受到多大的削弱,也没有改变秦与东方六国间的力量对比,它仍不断向东方各国进攻。经过反复较量,秦越战越强,东方六国一个个败落下去,秦统一六国的条件逐渐成熟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