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邯率秦军主力出关作战,而后方的重要关隘如函谷关、武关等皆无重兵守备,门户洞开极利于敌军乘虚蹈隙。中原地区的战略要地与重要粮仓更是防卫空虚,不堪一击,以至于被刘邦轻易攻占。秦王朝在平叛过程中,盲目地使用武力,忽视了利用诸侯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乘机用间,招降纳叛等综合手段打击对手。由于岭南驻军反叛,秦王朝用于平叛的总兵力大概在30万左右,这个兵力也就相当于以往秦国最高动员额度的一半(秦国在长平之战与灭楚之战中最高动员兵力为60万),很显然秦军这一次失去了以往的兵力优势,所以,秦国在战略指导上应该注意集中、节约、灵活地使用兵力,避免同敌军拚消耗。要想节约兵力,首先就要灵活用兵,集中优势兵力消灭主要敌人,而对次要敌人应采取积极的政策攻心,斗争利用,分化瓦解。 而秦王朝在平叛过程中,不将反叛者斩尽杀绝誓不罢休,客观上就促成了天下共同击秦之势。事实上,天下合纵是秦王朝无法应付的不利局面。秦始皇当年统一天下,也是成功的避免了==纵,一次战争只针对一个孤立的对手,用了十年的时间才完成统一。应该说,三年的反秦战争,是东方六国一百五十年来,所进行的一次最彻底的合纵,各种势力在反秦的旗帜下,暂时达成了某种联合。秦朝无法成功地瓦解天下合纵,就必然会被合纵的巨大力量所摧毁。 4、在具体的战役指挥上,秦军大将章邯失误之处颇多。前208年初春,章邯率秦军主力兵团出关作战,在短短的数月的时间里,先后消灭韩魏两国,杀魏王咎,秦军乘势进攻齐国。楚国大将项梁率军北上救齐,秦楚两军在中原地区激烈交锋,互有胜负。九月,秦军经过修整补充,夜袭定陶击破楚军大营,项梁战死。至此,秦军一度完全掌握了战争主动权,此战楚军损失惨重,史称:国兵新破,王座不安席。而就在此时,章邯没有把握住乘势消灭楚国的有利时机,反而认为"楚国名将已亡,楚地不足为虑。"转兵锋进攻赵国,从而使劲敌楚国绝处逢生,逐渐恢复了实力,并在秦赵巨鹿鏖战之时,反戈一击,出兵袭秦之后。章邯此举,为秦军的最终失败埋下了伏笔,可见,这一事件应视为反秦战争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秦军主力大破赵军后,进占邯郸,围攻巨鹿。赵军坚守巨鹿,秦军猛攻三月不克,士卒死伤颇多,士气逐渐低落。十二月,燕齐楚三国援军陆续赶到,彻底的改变了战场上双方的兵力对比。项羽率楚军破釜沉舟对秦疲惫之师发动了突然袭击,赵军应于内,楚军击于外,秦军全线崩溃。可见,章邯率秦军主力长时间顿兵于坚城之下,无视战场态势变化,盲目攻坚,从而使战场主动权易手应是巨鹿之战秦军失败的主因。 在此,应该指出的是,后人常把巨鹿之战的胜利归功于项羽所统率的楚军,这难免有失公允。在长达三个月的巨鹿攻防战中,赵国军队为阻滞消耗秦军,付出了重大牺牲,顽强的将秦军主力拖在巨鹿动弹不得,为各路诸侯大军的集结反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以此来看,赵军功不可没。 秦军兵败巨鹿后,章邯率秦军坚守巨鹿以南的军事重镇棘原,扼联军南下之喉,双方形成对峙。此时,秦统治集团的内斗加剧,李斯父子对面受戮,赵高把持朝政,面对军事失利的危局,要拿前线的章邯、司马欣等军事将领当替罪羊,追究责任。联军一方由赵相陈余写劝降书,"秦有功也诛,无功亦诛!"劝章邯认清形势,及时归正,不失为一方诸侯,裂土封王。章邯等将领遣使秘密交涉投降事宜,之后又突然变卦,不等答复就率军仓皇南撤,项羽率军全线追击,章邯这一仓促决定最终造成了秦军全军覆没。如果,秦军坚守棘原,凭借工事,深沟壁垒,以敝联军,也许形势会好一些,最起码不会失败的这麽快。而章邯竟然率军舍弃坚城,使自己处于前阻大河,后有追兵,毫无依托,进退失据的不利境地,此乃危军之举。由此可见,秦军大将章邯在外有军事失利,内有逼迫之忧的情况之下,命运未卜,心乱如麻,惶惶不可终曰,弥漫着强烈的失败情绪,已无心指挥作战了。所以,才会昏招不断,陷大军于绝地。 5、事实上秦王朝的军事实力不能说不强大,与大多数起义军相比,秦军有着丰富的军事斗争经验,在战争初期一直掌握着主动权,处于进攻地位。 如果,秦王朝战略战役决策运用的正确的话,不见得非败不可,最起码可以同起义军相持相当长的时间。南越军变,对秦王朝整体的军事实力的下降影响很大,另外也很容易引发连锁反应,秦王朝对此不能等闲视之。秦廷应迅速选派得力将领率一部精兵取道赴南越进行整顿安抚,惩办首事者,接管兵权并督促该军北上参战。应该说这个任务是相当艰巨的,非德才威望兼备的大将不可胜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