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上朝时就是通过璏式佩带法佩剑的,当他被荆轲追杀的情急之下,一面躲避一面拔剑,由于剑鞘很紧,又固定在腰部,当然拔不出来了。这时一位大臣的一声“王负剑”就瞬间改变了历史,所谓“负剑”,就是为了顺利地拔出剑来,人们通常将剑顺着腰带向身后移动,使剑形成人背负的状态,拔剑时人稍低头哈腰,用手从肩或脑后握剑柄向前拉。当事者迷,旁观者清,不是秦始皇不会负剑,是太慌张了,经人提醒才恍然大悟,以此拔出剑来砍断了荆轲的左腿。也幸亏秦始皇的腰带很光滑,没有玉或线之类的阻隔,否则中国历史又将改写了。” 负字在古代涵有背的意思,按照字面上理解,负剑就等于把剑背起来,该文作者显然就是这样理解,看上去也似乎很有道理,但稍加分析,就会觉得这种观点不能成立,人用手从背后拔剑,只要剑稍长一点,要想拔出肯定会非常困难,还是在十多年以前,已经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 大家还记得有一部电影叫作秦颂,在拍荆轲刺秦王这场戏的时候,某著名导演让演员把剑背到背上,却怎么也拔不出来,验证了背后拔剑说的不可行,而结合文献中的细节,秦王既然是把剑佩在腰上,决不可能背起来以后再拔,“将剑顺着腰带向身后移动,使剑形成人背负的状态,拔剑时人稍低头哈腰,用手从肩或脑后握剑柄向前拉”,形势上根本就来不及,如此看来,该文作者与某著名导演是异曲而同工了,二者都误解了“负”字。 笔者认为,众大臣所谓负剑,并不是要秦王真的把剑背负起来,而是要秦王把剑鞘斜负在腰后,剑就很容易拔出,这个负只是一个虚词,秦王是领会了的,所以避过大难,今人却为字面所惑,陷入了歧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