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争鸣 >

表面越繁荣越需要冷思考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解放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昨晚,法语音乐剧《摇滚莫扎特》开演,成为上汽·上海文化广场2018年首部大戏。刚刚过去的2017年被称为音乐剧“大年”:在上海,《魔法坏女巫》《保镖》《金牌制作人》《泽西男孩》《西区故事》《律政俏佳人》等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原版大戏接踵而至,《谋杀歌谣》《变身怪医》《疯狂花店》等音乐剧中文版也陆续与观众见面。在北京和广州等其他一线城市,去年一年上演的音乐剧数量明显大于以往。
    但看似繁荣的音乐剧市场,许多大戏的票房实际上未达预期。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表示,大戏引进数量剧增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资本的推动,但老百姓消费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这个行业需要更冷静的反思。”
    大戏并非都受青睐
    过去一年,罗盘文化、聚橙网、华人梦想等公司引进了一系列原版音乐剧,但不是所有大戏都能赢得观众青睐。目前对于中国人来说,进剧场看戏仍是一种奢侈的消费,况且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文化和娱乐方式太多了。许多大戏虽在国外赢得了口碑和票房,但未必对中国观众的胃口。种种因素相加,导致不少雄心勃勃的演出商吃了亏。
    什么样的音乐剧能脱颖而出?正在上演的《摇滚莫扎特》在大众层面的知晓度并不高,但一开票就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观众。原来,《摇滚莫扎特》依靠音乐风格和明星效应早就在互联网上聚集了一批忠实的粉丝。相比百老汇音乐剧,法语音乐剧更写意,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费元洪说:“《摇滚莫扎特》给我们一个启示,一部戏是不是能赢得观众最终还是靠作品说话。其次,这个时代大家的兴趣点太分散了,很难找到一部人人都喜欢的戏。哪怕只有5%的人知道这部戏,但转化率足够高的话也可以去尝试。”这些年,在百老汇和伦敦西区大戏之外,文化广场有意识地引进法语、德语等其它语种和风格的音乐剧作品,对观众的引导和市场的培育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
    以中文版音乐剧集聚专业人才
    百老汇音乐剧《狮子王》中文版于2017年10月结束了在上海迪士尼度假区的500场驻场演出。前期,原版音乐剧的导演、音乐总监等主创团队都来到中国,对中文版的制作进行全方位指导。在剧中扮演“娜娜”的演员丁臻滢介绍,和西方资深的音乐剧团队一起工作,对中国音乐剧产业各环节都有很大帮助。
    中文版音乐剧的制作不仅仅是将唱词直接翻译成中文那么简单,换一种语言唱常常造成原作音韵感的丢失,让作品魅力大减。因此,汉化过程中的种种细节都需要反复推敲。此外,汉化还需要在种种层面上拉近作品与中国观众的距离。《狮子王》 的汉化就融入了方言、京剧及流行歌曲等中国文化元素,增加了中国观众的互动体验。
    2017年年底,由上海音乐厅试水制作的原创音乐剧《繁花落尽的青春》在东方艺术中心上演。这部由喻荣军编剧、赵光作曲的作品讲述上世纪90年代一代人的青春故事。赵光认为,近年来原创音乐剧作品虽然越来越多,但整体的创作水平还不高。
    上海音乐学院是全国少有的在培养音乐剧作曲专业人才的高校。近年来,人才的培养模式越来越注重创作实践。上音目前没有戏文系,赵光就鼓励学生和戏剧学院的学生结对子,从找故事开始,去创作自己的音乐剧。“音乐剧是合作的艺术,编剧、作曲、导演、演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推翻重来,才能慢慢找到自己的路。”吴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