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组织 > 孔庙文庙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孔庙建筑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中国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沿袭汉代“独尊儒术”的思想观念。曹魏时,儒家经典通过玄理来解释,得到广泛认同。在北方诸王国封建官僚争霸割据时,仍有类似凉州那样的崇尚儒学的“净土”。从前凉到北凉,儒学得到广泛传播,敦煌人宋迁,有弟子受业者3000余人,酒泉人祈嘉,有门生百余人;略阳郭荷、敦煌郭瑀,皆精通经义,形成了前凉的儒家群体。北魏迁都洛阳后,统治者更加重视儒家学,选名儒为博士,立国子太学和四门小学,所学儒经,如《魏书儒林传》所说,“(郑)玄,《易》《书》《诗》《礼》《论语》《孝经》(服)虔《左氏春秋》,(何)休《公羊传》,太行于河北。王肃《易》,亦间行焉。晋中市世杜预注《左氏》……齐地多习之”。可见,北方儒学,有遵循汉儒之说。
    黄初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曾下诏令鲁郡维修过曲阜孔庙,“令鲁郡修起旧庙,置百户卒以守卫。又于其外广为屋宇,以居学者”。以孔子二十一代孙孔羡为宗圣侯,邑百户奉孔子祠,令钽都修旧庙,碑也立于此时,所以又称黄初孔庙碑。这也许是因为曲阜的三间庙屋历经了几百年的风雨和频繁的战乱已经显得沧桑衰老的原因,而不得不采取的维护举措。鲁郡的维修,也是保持其原样,并常年开放。北魏时,孝文帝曾亲临曲阜祭孔。北魏郦道元对当时的孔庙状况作过这样的描述:“庙屋三间,夫子在西间,东向:颜母在中间,南向;夫人隔东一间,东向。夫子床前有石砚一枚,作甚朴,云平生时物也。”由此看来,孔庙在北魏时的基本格局与汉以前的格局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只不过是庙室内所藏的“衣冠琴车书”已经没有记载。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389年),又诏修曲阜孔庙。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九年(442年),再次诏修曲阜孔庙。晋武帝、晋明帝也曾在隆重的祭孔仪式上祭祀孔子及其贤人。
    北魏孝文帝太和初,下诏郡县各立学祀孔子,并与周公并享。郡县立学祀孔子、祀周公,为孔庙在各地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三年(489年)“立先圣庙于京师”,这里的京师即指“平诚”。这说明除曲阜外,其他地区也开始了修建孔庙的活动。后魏时的怀州已经有了文庙,其中的“孔安国立祠其处……比曲阜孔庙”记载,可以表明当时怀州孔庙是以曲阜孔庙为依据而建魏文帝五年(539年)、东魏孝静帝兴和三年(541年)又修葺孔庙,兖州刺史李延令工“雕塑圣容旁立十子”,孔子庙由此开始塑像。北齐时,各地效仿皇家,祭祀孔子之风渐盛,文宣帝天保元年(550年),又诏鲁郡以时修治孔庙务尽崇焕,时各地郡学皆立孔、颜庙。“郡县学则于坊内立孔、颜庙,博士以下,亦每月朝”。这说明当时各州县已经普遍立有孔庙,只不过这类型孔庙是依学而立。这些现象说明,魏晋时期,各地是庙学合一的体制,孔庙的建立和学校教育密切相连。郡县学都是在其坊内划定专门建筑,其规模不会太大,一般设立祭祀牌位,这类建筑的具体形式现已经无从可考,想必其规模不会超过鲁郡的三间庙屋。
    南朝时期,各地开始修建孔庙。刘宋时,文帝元嘉十九年(442年),下诏“于先圣庙地特为营建”,武帝孝建元年(454年)下诏,“开建庙制,同诸侯之礼”,《南史本纪》载有:“江祀为南东海太守,行府州事。治下有宣尼庙,久废不修,祀更开扫构立。”可见南朝时,一些府州已经设立有宣尼庙——孔庙。据记载,南朝萧武帝永日月三年(485年)正月,诏立学。尚书令王俭议:“陆纳、车胤谓宣尼庙宜依亭侯之爵;范宁欲依周公之庙,用王者仪,范宣谓当期为师则不臣之,释奠日,备帝五礼乐。此则车、陆失于过轻,二范伤于太重。喻希云:‘则至王者自设礼乐,则肆赏于至敬之所,若欲嘉美先师,则所况非备。’寻其此说,守护情理。皇朝屈尊弘教,待以师资,引同上公,即事惟允。元嘉立学,裴松之议应舞六佾,以郊乐未具,古权奏登歌。今金石以备,宜设轩县之乐,六佾之舞,牲牢器用,悉依上公。”南朝萧明帝“永泰元年(498年)三月戊申,诏增仲尼祭秩”。这段文献,说的是有关皇家拟在宣尼庙——孔庙祭祀活动所采用的释奠规格,是“依亭侯之爵”,还是“欲依周公之庙,用于王者仪”的一段争论,其焦点是孔子的释奠能不能参照周公(周天子),使用“六佾之舞”按皇家规格进行释奠活动。从中可见当时皇家对于孔庙的关注情况。
    从一些文献中,还可以发现孔庙随学而立。
    梁武帝天监四年(505年)“六先圣庙”,至德三年(585年)“诏修复先圣庙”,梁武帝第七子萧绎“初为荆州刺史,起州学,宣尼庙”,从这些记载中,可以发现,南朝梁陈时代南方及江陵地区已经有了孔庙。
    北周灭北齐以后,又于大象二年(580年)下诏,“制于京师置庙,以时祭祀”,长安建立孔庙祭祀孔子,标志着关中地区已经有孔庙的历史。以后梁元帝萧绎又于荆州创立宣圣庙祭孔,并且亲自画了孔子像并题写赞美之词,这在学时,被称为庙、画、词“三绝”。萧绎创建的荆州宣圣庙,当时的状况,现已经无法考证,但从现存的荆州文庙建筑中,可以去寻找南朝梁陈时代江陵地区的文庙影子。
    北魏末年,在生产力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农民起义的打击,鲜卑贵族和汉豪强地主势力大大减弱,至隋朝,出现了南北统一的局面。隋统治者为巩固中央集权,采取一系列政治措施。其中,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在地方设立州、县学,这些学校推崇儒家文化,宣扬儒家思想。
    隋开皇中,孔子被予以“先师尼父”的称号。在祭祀时,东面坐周公像,南面坐孔子像,改变了北齐时周公、孔子同坐的局面。同时,还规定,太学每岁仲春四月上丁释奠,州县则以春秋释奠。从北齐至隋朝,只有曲阜孔庙为祭祀孔子的专庙,其他州县学、太学显示出庙学合一的特征。既祭周公,又祭孔子。祭祀孔子为当时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功能。据记载:“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庙中有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弱,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此为教人孝道之例。”通过州县孔庙,宣传孝悌伦理道德,以教化群众,使家庭关系和谐发展,从而体现出孔庙的学校教育功能。
    《版权属于中国国学网,若要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