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组织 > 历代书院 >

当代中国书院之文化担当(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国际儒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二)学统之担当  
    中国传统书院之学制,不同于其时之官学,更不同于当代之义务教育。书院之设,为民间自办,以名儒大家为教授,以道统、圣人之学立教,求学者皆慕名向学而求教,皆有问道之心。问道必虚心,师道必尊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故道不轻传,必得“诚意正心”而后得之。故书院教育之原则是“有往学,无往教”,非虚心问道之人吾不教也。《易经·蒙卦》卦辞亦曰:“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此为中国传统教育之特质,虽“有教无类”,但“教有差等”,因为孔子言“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老子亦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书院教育实乃开放式精英教育,即敞开大门,任何人皆可入书院问道求学,但非“士志于道”者,则吾我不教也。相对于当代之精英教育所存在之分配不公,与义务普及教育所存在之人才偏废等问题,书院教育则恰当地取其中道,让有志于道之能者得书院之资助成其大器,而让无志于道、无能于学者免占教育资源。故此书院之学统实乃古代之“素质教育”,当代教育可资之典范。
    书院之学统,不只在于求学者之虚心问道,因材受教;而且在于师道尊严之标示。书院之学统,绝不只为学生所设,更是为师者所设,而且对为师者要求更严。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者之职首在“传道”,即道统之传承问题。道已如上所述,为中华文化之本根,师道则为传此道统而设,师道依此道统而存,“道之不存,师之不存”,此为师道之根本宗旨,为师者必先坐拥此道,先以此道自立,而后方可以之教国人。师者之职次在“授业”,此“业”非今所谓知识也。《易经·系辞上》有言:“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师者所授之业乃是“可大”之业,非一衣一食之眷顾,故为“大业”;而“可大”求于“有功”,“有功”求于“易从”,“易从”求于“简能”,“简能”则为坤道之功。故此“大业”根源于《易》之门户——乾坤之道,根源于“一阴一阳之谓道”,故“授业”实传道于人而使人“得道”,是为“德”,“德者,得也”,得道之谓德,“以德润身”,是为“富有”,故“富有之谓大业”。师者之职再次为“解惑”,解何惑?解问道之惑,解受业之惑,非谋食之惑也。故樊迟问为农为圃之事,孔子告之以“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此衣食之谋,非师者之所虑也。故“传道、授业、解惑”实乃一事也,皆为道之事也。  
    当下之学校教育,皆功利之学,唯金钱事功之所图,世人皆被物化而成生产之机器,人文精神丧失,“上帝死了”,“哲学死了”,“科学死了”,“人(也)死了”。在一片“终结”声中,无人预知人类会走向何方,“盲人骑瞎马”的危险正在向人类袭来。而当代之书院,于此传统书院之学统还能有所担当吗?  
    (三)生命之担当  
    按传统书院之宗旨,为学即为道,为道即为人,因为道即“生生之道”,生此天地万物与人类大生命之道,故传统书院之为学皆为求生命之学问。孔子言“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此“己”即为内在之生命本真,此“人”即为生命外在之附着,“为道”即求此贯通己与人与天地万物之生生不息之生命之本,故使中国文化在学术理路上成为注重内求之学,而对外在事功不甚强求。“立德、立功、立言”为中国文化所重之“三不朽”,但最重要者乃“太上有立德”,人之德行才是为人与为学之根本。故中国传统书院之设教,首重身心性命之学而轻视事功,虽亦有空谈心性之偏颇,但于整个人类文化大生命之发展方向实为有益,足见书院之道统与学统皆本之于人之生命。  
    纵观历代书院之设及所传之业,皆为名儒大家,得道之士,为弘道而立说,为自我生命而学术,为安顿世人生命而传道授业。人之生命,为人类认识之最大奥秘,为人类知识终极之迷。人类一切认知,皆从自我之生命存在出发,无生命存在即无此认知,生命存在为人类认知之前提;而生命发出此认知之目的,自然归于生命本身,即生命之存在,最终只能以自身为目的,而无外在之目的,故一切外求之学,最终都要回归到生命本身而求解。西方人正因为不解此生命认知之本质,一味外求而不返,只能在对象性求知中迷失生命自我,被迫把自我交给上帝,而自从尼采宣布“上帝死了”,西方人的生命就没有了根基,陷入了虚无。中国文化则以反观内照之精神,守住生命之本真,以道德之学引领学者“返本归根”,领悟自我生命之奥秘。但中国文化又不象印度文化自闭于一己之了悟,苦行自虐而绝弃一切外物;而是“从容中道”,“民胞物与”,“推己及人”,“内圣外王”而化成天下,此为人类生命文化之大智慧。故传统书院不只是圣贤设教之地,更是风化社会,化成天下,安顿世人生命之所。  
    观中国历史可以得之,无论朝代如何更迭,世道如何混乱,中国人之生命意识从无现代人所承受之虚无感,因中国文化是有根之文化,中国文化是安顿人身心性命之文化,而传统书院则为这一文化传承之火炬,深扎民间而风化社会,持守道统而源远流长,使中国人之身心性命得以安顿,此为传统书院不朽之功业。而当代中国书院,可有此担当意识?可有此担当之能力?  
    三、当代中国书院之文化担当  
    以传统中国书院之担当精神考量当代书院,可以辨别出当代书院多是空有传统书院之名,而无传统书院之实。以发展之眼光观之,当代具有传统书院之特质,而又有相当影响力之书院,唯有蒋庆所创之“阳明精舍”与鞠曦所创之“长白山书院”,故当下有“南蒋庆,北鞠曦”之称。但二者又有所不同,蒋庆治学专注于“政治儒学”,治《公羊春秋》而以“王道政治”立教,提出“重建王道政治,确立政治秩序三重合法性”[5],意在让当下社会体制接受其政治儒学思想,重新以儒教立国,从而实现传统文化之复兴,其本在政治。鞠曦治学专注于孔子《易经》与老子《道德经》,提出“儒道会通”以立教,以“正本清源,承续传统;中和贯通,重塑传统;中学西渐,开新传统”为学术宗旨和思想理念,培养“内道外儒”之“治平”人才。[6]意在先廓清传统文化而后复兴之,以真正之孔子、老子思想化成天下,其本在生命而不在政治。此为鞠曦与蒋庆之根本不同,下面展开而论之。  
    (一)蒋庆“阳明精舍”之文化担当  
    蒋庆对道统、学统之担当皆涵摄于其“王道政治”之下。其“重建王道政治,确立政治秩序的三重合法性”包括:“大一统确立政治秩序的超越合法性(第一重合法性);施仁政确立政治秩序的民意合法性(第二重合法性);复古更化确立政治秩序的文化合法性(第三重合法性)”[5]所谓“超越合法性”又称“神圣合法性”,实质就是道统问题,即政治秩序之建立要有“超越神圣的形上根基”,而中国文化之“形上根基”就是“道”,也就是要求国家政权之建立要符合中国文化之道统要求。所谓“文化合法性”又称“历史传统的合法性”,实质就是学统问题,以“确立源自本民族传统的历史文化的合法性。”而“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正脉是伏羲、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一脉相承的古圣人之教”,故此文化合法性就是“周孔之教”。而所谓“民意合法性”又称“法理合法性”,则是政治秩序问题,可以说与人之外在生命相关,而与人之内在生命安顿无关,但蒋庆亦有“心性儒学”[7]以安顿己心与世人之心。  
    总而论之,蒋庆之“阳明精舍”具有传统书院之文化担当精神,且有自己之学术理路,并时与同道相往来,有诸多文章著作见之于世,具有一定影响力。但儒家立教终在于风化社会,化成天下,而此“王道政治”能否得以实现,则为当世诸多学者所怀疑,更妄论世人了。而蒋庆对道统、学统、生命之担当,皆系于其“王道政治”之下,如果此“王道政治”不能实现,则此道统、学统、生命之担当都无法实现,故此担当是有待之担当,不能于当下世俗之中立地生根,风化社会,必待国家政权之支持才可能最终立地生根而化成天下。这大概也是其从未开山门广收弟子,以从事传统书院教学活动之原因吧!而在当下社会政治经济稳定发展时期,其学难以看出为当世所必须,故其影响只能限于政治儒学之提倡者,欲真得以实行,当为时尚远。故蒋庆之“政治儒学”当《乾》卦九五“飞龙在天”,虽为化成天下,然不当其位甚或“亢龙有悔”是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