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院子四周都是古色古香的屋子,斑驳却不失风雅。这些屋子我早就想走进去了,以一个书生的虔诚。 屋子里或许都被今天的人们做了一些调整,挂着青城书院一些老师和学生的书画作品。这些字写得非常漂亮,只可惜,我对书画的感悟力不够,很难找到那些高洁的灵魂。我只知道,这些书画作品虽没有放在博物院,但它的分量绝不会太轻。 或许,这些书画挂在这里,不是遗憾,而是幸运。 除了书画,墙壁上还悬挂着一些介绍文字,但由于年代久远,有些模糊不清。一个一个看过去,一次比一次费力,但它们的吸引力确实太大了。一个书院,一个书生,一段历史,一颗书心,怎么能不紧紧吸引? 终于再次被震撼了,这么一个小小的书院。 几百年来,经书院培养的童生和生员,通过科举考试,出了进士0人,其中皇榜翰林罗经权1人,文举23人,武举51人,孝廉方正8人、贡生83人,其他如秀才廪膳生员不计其数。 一些多么响亮的数字啊!有了这些数字,在浩浩荡荡的书院之中,青城书院可以挺直它的腰板。不过它一直很低调,隐藏在一个小镇的深处。 看着这些惊人数字,和斑驳的墙壁,竟然有一些想流泪的冲动。 5 书院,青城书院,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地方没有找到。 有一条窄窄的小径通往后院。也是青幽幽的草和翠绿绿的树,正面有一间屋,总感觉这间屋有些特殊的魅力。我想,书院最重要的地方,应该就在眼前了。越是重要,就越是最后出场。果不其然,这里就是课堂,走出了翰林,进士,举人,秀才的课堂。 讲台和课桌都还在,没有变,古色古香的木桌和木凳,整整齐齐地安放着。这里早已没有老师和学生,但是这些课桌却没有被搬走,也没有铺上厚厚的尘灰。显然,这里经常有人打扫,有人擦拭。打扫的人如此细心,会不会就是那些书生的后代呢? 耳边好像响起了琅琅的书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慢慢地沉迷在这种虚幻的书声之中,一个书院好像回到了遥远的清代。但又有些不同,这些书声已没有清代的功利,纯纯的,悠悠扬扬。 讲台与书桌就在面前,找一个位置坐下,自己就是一个儒家书生。什么也不想,只想旁边多坐一些同窗,来一位老师,给我们上一堂《论语》。 还没有翻书,书香已经四溢。这样一个课堂,着实不应该只留下一些摆设。 亦真亦幻,难免让一个来自大学课堂的书生有些感伤。 6 这样一个书院,到了今天,进进出出的已不再是书生,而是游客。书生是我,游客是他们,有些感伤,已不足为奇。 我是一个书生,但是青城书院的看门人,向导和游客都不知道。在他们的眼中,我就是一个游客,一个匆匆而来,又将匆匆离开的游客。但历经风雨的书院,它知道我是以一个书生的身份走进它、解读它的。 它一定知道,那些书声,那些幽香可以作证。 在书院里,停停走走,就是不愿意走出去。书院最需要容纳的就是书生,而书生最应该踏进的地方就是书院,一个愿意容纳,一个愿意踏进,怎么舍得分离?走到哪一个角落都行,千万不要赶我离开,心里这样暗暗地乞求着。 走进来是一个书生,却不得不以一个游客的身份离开。琅琅书声没有了,书生也该离开了。 幽幽的书香还浸润着这座书院,或许也只有我这个外地来的书生才能够闻见。 这时,耳边响起了另外一种声音,黄河的声音。原来黄河就从青城书院身边淌过,有了这条黄河,我心中所有的疑惑都可以烟消云散了。(范 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