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书院 城南书院原是南宋大儒张拭其父张浚在潭州的居所,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建于南门外妙高峰,张树和朱熹曾在此讲学论道。后废为寺。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湖广行省参议吴世忠、湖南提学道陈凤梧曾谋求在妙高峰恢复城南书院,但此地已被吉藩府所据而未果,直到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长沙府推官翟台才在妙高峰寺下建得学堂5间,万历中复圮。 城南书院为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张浚、张栻父子所建。乾道元年(1165年),张栻开始在这里授徒传业。整个书院旧址宽阔,屋宇引所、基地园土26处。书院有监院、讲堂、书房等六斋。另设纳湖、月榭、卷云亭、所雨舫、采菱舟、养蒙轩、丽泽堂、禁蛙池等10处景点。当年朱熹来城南书院讲学,与张栻各有唱和诗10首。纳湖位处后山妙高峰,月榭在纳湖旁,张栻《月榭》诗有“危栏明倒影,面面涌金波”句。听雨舫采菱舟在纳湖中间。丽泽堂亦在纳湖旁,朱熹《丽泽堂》诗有“堂前湖水深”句。禁蛙池在今艺术楼所在地,相传张栻夜读时,蛙鸣心烦,投砚入池,蛙声便止,故称之为“禁蛙池”。劳崇光在《城南书院赋》中有这样的描绘:“物态凝眸而盎盎,千古灵区;弦歌入听仅雍雍,一方雅化。” 城南书院采用个别钻研、相互问答、集众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间或议论时政,对湖南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使之成为“昔贤过化之地,兰芷升庭,杞梓入室,则又湘中子弟争来讲学之区也”。 随着南宋的崩溃,曾经盛极一时的城南书院,在元代成了僧寺。到了明朝,又经历了几度兴废。正德二年(1507年),参议吴世忠,学道陈凤梧协谋进行了修复。后并入吉王府。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推官翟台“作堂三楹”,再次进行了修复。万历六年(1578年)复废。城南书院在明朝虽经两次修缮,但规模缩小了。至清康熙年间,屡次修复,但艰但艰于集资,未能实施。 城南书院于集资,未能实施。乾隆十年(1745年)巡抚杨锡绂迁于城南天心阁下旧部司衙门旧址。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巡抚左杏庄以该地喧闹,不利研读,奏获“谕旨”,在妙高峰故地按照城南书院原貌大规模复建,道光二年(1822年)冬落成。同时,为纪念张栻,在妙高峰上增建了“南轩夫子祠”(今一师图书馆所在地),祠前建“文星阁”。对此,道光皇帝给予了“嘉奖”,亲书“丽泽风光”四字匾额榜于讲堂。后巡抚嵩莲航制订了学院章程。寂然五百多年的城南书院又成了湖南的最大书院之一。《城南书院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城南之肇自有宋,与岳麓先 相等,其隔江对峙,各藉先贤之声以俱永,亦遥遥相望。” 继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朱熹之后,湘中一些知名之士如陈本钦、孙鼎臣、何绍基、王先谦、郭嵩焘等,都先后在这里任过主讲。湘中大儒李元度、左宗棠、民主革命家黄兴、陈天华、著名教育家杨昌济、谭云山、杨毓麟以及知名之士邓辅纶、樊锥、杨端六、皮宗石、文斐亦藏修于此。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