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山书院,位于江苏上元县城(今南京市太平南路白下会堂和白下区职工业余学校一带)。清雍正元年(1723)两江总督查弼纳倡建,选通省士子肄业其中,延师教训,门给廪璈。有大门、讲堂、斋舍等主要建筑百余间,规模较大,世宗御赐“敦崇实学”额。十一年赐帑金千两,定为省城书院,复加修葺。乾隆元年(1736)总督尹维善勒石《白鹿洞规条》和《分年读书法》于讲堂,院长杨绳武定规约10条,强调立志立品,勤学读书,穷经通史,戒抄袭请代和矜夸异毁,为之辩论古文源流和诗赋派别,判明制义得失。四十六年(1781),总督萨载定书院规条,院长钱大昕定条约,师长由督抚学政延聘,生徒系由道员稽查,州县择选,市政使等再加考验,方准入学肄业。乾隆时院内生徒已达数百人,分内课、外课、附课三类,外籍者有本学学官印文可附试,并拨给驻防八旗子弟名额,附课无额,后无论本省、外省士子均可肄业,规模甚大。每月官师课各一次,逢科举年,一月三次,官一师二,每试扃门,有午饭,肉一方,蔬一盂。课程初以科举诗文为主,乾、嘉、道间主讲者多欲改之。卢文弨两主院事,历时十年,《钟山札记》即其在书院校勘所积,又曾精选少年新生四五人专习古文,不课时文,以图其潜心于经学,未果。钱大昕掌教四年,教士以通经读史为先,《廿二史考异》即在此写成。姚鼐自乾隆五十五年(1790)起先后掌教主讲二十年,嘉庆二十年(1815)老死于钟山,以古文义法教生徒,门弟子知名者甚众。其后朱珔每月立小课以经解诗赋试士,胡培翠倡导实学,唐鉴倡程朱之学,风格各异,然成就皆卓。道光九年(1829)布政使贺长龄筹款新建院中斋舍,为书院课艺集作序,勉励诸生“毋以文视文,而反之于心,必求其有得”,出所编《皇朝经世文编》以教士。咸丰间曾国藩借地重开,“堂庑斋舍之制十不逮一”。光绪七年(1881)总督刘坤一“乃规旧址廓而新之”,清末改为江南高等学堂。同光间主讲著闻者还有李联琇、梁鼎芬、缪荃荪等。 钟山书院藏书丰富,创办之初就有藏书,当时督宪颁给《易经》、《春秋》、《册府元龟》等书籍31种119套。后来乾隆皇帝游江南时,又赐钟山书院武英殿刻印本《十三经》、《二十二史》各一部。除御赐外,公卿大夫、以方官吏也时有赠书。钟山书院藏书的保管与流通有章法。据《钟山书院志》记载:存书的杉木大书橱“安顿内厅堂上,每乘书橱大锁一把,钥匙交副掌教收执。如岁暮及新年时节,副掌教归任,将钥匙送江宁府谨收,不许疏失。平时院内师生要看,须另册注明,以免遗散。”严格的管理,使藏书得以长期保存。钟山书院历任山长有杨绳武、夏之容、卢文弨、钱大昕、姚鼐、胡培翚、陶澍、唐鉴、李联琇、梁鼎芬、缪荃孙等,他们大多为学者型藏书家,对书院藏书有独到贡献,书院藏书也成为他们著书立说的便利条件。如校勘学家、藏书家卢文弨,两度任钟山书院山长,他的《钟山札记》就是在主讲钟山书院时校甚群经所成。后继山长钱大昕是考据学家、藏书家,他的《廿二史考异》,也是利用钟山书院藏书和私人藏书才得以完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