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科取仕以来,福建和平古镇出了137名进士,有进士之乡的美誉,这与已有千年历史的和平书院密切相关。在通往和平书院的青石板路上,许许多多的和平学子就是通过这条路成就了功名。 ![]() 和平书院始创于后唐,创始人黄峭(871年-953年)。唐时,黄峭之父从河南到邵武做官时,发现和平水向西流,非同一般,因此把家安置在和平。其子果真应证了和平风水好,十八岁考上进士,官至五代后唐工部侍郎。在朝做官时,黄峭最大的抱负就是“复唐”,在感到复唐无望时就弃官归隐到和平,并创办了和平书院。 和平书院的北向大门的设计非常讲究,顶部形状像一顶官帽,反映了旧社会读书为做官,“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三扇门形成了一个“品”字,意味着要当有品级的高官。进入书院大厅,必须登十三级台阶,前六级为努力读书,从第七级开始为七品至一品,寓意步步高升。大门上方的木雕月梁为打开书卷的样子,寓意“开卷有益”。“书卷”上原本镶嵌着“天开文运”四字,令人惋惜的是现已不在。 和平书院初创时是一座黄氏宗族自办学堂,专供族中子弟就学,开创了和平宗族办学的先河。邵武南部各姓氏宗族竞相效仿,宗族办学自此相沿成习。自宋以后,和平书院逐渐成为一所地方性学校,吸引了一大批历史上著名人物到书院讲学,如宋代著名理学大师朱熹、杨时都曾到和平书院讲学过。据说现存和平书院的东面门上“和平书院”四字就是朱熹题写的。和平历史上文化教育的发达,营造了和平千余年读书求学的氛围,文风炽盛,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英才人杰。如宋代大理丞黄通、司农卿黄伸、榜眼龙阁侍制上官均、元代国史编修、文学家黄清老等,都是从和平书院走出来的。和平书院可以说是邵南人才的摇篮。“和平书院”的一脉书香至今仍氤氲在乡民的衣袖间。 ![]() 在和平书院莘莘学子中,也不乏才情如炬,但寄情山水,不懈仕途的清雅之士。明代山水人物画家上官伯达就是其一。他以一幅百鸟朝凤图而名扬朝野。盛名之下,他婉拒了唾手可得的功名,拂袖投身于青山绿水间,尽展生花之笔。在邵武的宝严寺内,他那超凡脱俗的丹青,至今依然撼人心魄。 沿着被学子的布履研磨得如镜的青石板路,缓缓接近书院。斑驳的马头墙和墙头的野草显出岁月的沧桑,我的眼睛从时光的深沟里打捞起学子匆匆的身影。驻足书院的院门口,心间陡然而生升敬慕之情。和平书院始建时是什么模样,已无处可知。在千年的时光中,它塌了又建,建了又塌,绵延而不辍,生命力之顽强令人感叹。 进入书院正厅,必须登十三级青石板台阶,前六级为读书打基础之意,从第七级开始为七品至一品,寓意步步高升。大门上方的木雕月梁为打开书卷的样子,寓意“开卷有益”。“书卷”上原本镶嵌着“天开文运”四字,令人惋惜的是现已不在,只留下模糊的印迹。 书院正厅为授课之所,正上方悬一匾,上书“万世师表”四字。匾是新做的,从中可见古镇居民对传业授道夫子的褒扬之情。俯视脚下,地砖已被磨蚀得坑坑洼洼,里面涌动的是学子的汗水和凿壁偷光求学的精神。环顾四周,已不见古人些许踪影,眼前却浮动着学子习四艺的场景,悠扬的琴声在耳畔响起,经久不息。 ![]() 和平书院一千多年来和平文风炽盛,人才辈出,这么小小地方就出了一百三十多个进士,也正因为许多人有了功名,从此高官厚禄,才有可能在老家大兴土木,用心地营造家园,大夫第、祖祠、牌坊,错落有致地围成一座和谐平安之城。看来和平之兴,首先要归功于文化。书院的兴盛,开创了一方水土繁华和文明的数百年纪元。现在书院已有些寥落破旧,但它的历史依然让人肃然起敬。 和平书院居于古镇一隅,尽管不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名满天下,但它教化一方子弟的操守却不打半分折扣。它将儒学的思想浸染进古镇的每一条街巷,绵延千年。至今民居中遗存的“忠孝持家远,诗书处世长”、“世间只两样事耕田读书,天下第一等人忠臣孝子”的竹木刻楹联,仍流淌着儒家文化的芬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