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岳麓山下、湘江西岸,有一片古老的建筑群。它被青山所包容,在山脚下的一片绿荫笼罩之中,微微的露出些檐角来。这就是岳麓书院。一片具有中国古典风情的建筑群。 岳麓书院最早是在唐末五代年间,由智璿等僧人“因慕儒者之道,乃割地建屋”在此兴学。后来在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正式创办了岳麓书院。千百年来,讲习绵延不绝,成为湖南文化传播的重地。他甚至使得岳麓山成为现代湖南高等教育及科研基地。同时,他保存着较为完整、典型的书院建筑群,成为文化历史的可贵见证和突出标志。 岳麓书院,作为在湖南的古代高级形态的私学,其建筑自然有其独到之处。在我的眼里,能用八个字来开概括:“天人合一,朴实无华”。 整体上突出书院特色 历史上的书院,有两大类,一类是以授徒、教学为主的。这种书院大都有讲课、藏书、供祀和师生生活游息的必要设施。他们大都选择交通方便的城郊风景优美之地。另一类是以祭祀为主的书院。这种书院较少教学,主要是一些祭祀性的建筑。岳麓书院是属于以授徒、教学为主的书院。 从整体上看,岳麓书院很突出的反映了书院的特色。中国古代的书院,一般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讲堂(核心)、二是藏书楼、三是祭祀的场所。而岳麓书院的这三大部分是十分齐全的。讲堂位于中心位置,以突出其核心地位。中轴线的最后、也是整个书院之中地势最高之处是御书楼,证明其在书院之中的重要性(因为"书院"一词最早仅有藏书供人阅读之意)。在中轴线的西边,有以文庙为主的祭祀建筑群,这是按照儒家礼节之中的"左庙右学"来安排的。这几大部分,界限分明,各有特色,正是突出了中国古代书院的一般特征。 从整体上看,整个书院朴实而不奢华,从构架上看不施斗拱,从装饰上看极少有彩绘。这也是由于书院是古代的私学,其开支仅靠“学田”来维持,没有经济能力去讲究决定的。 各部分有其鲜明的特征 正如上面所说,三大部分各有其特征。这三大组成部分,虽然都属于岳麓书院的组成部分,却像龙生九子一样有其鲜明的特征。 讲堂,是岳麓书院的核心部分,它的功能决定了他的样式。讲堂是岳麓书院讲学、讲会、宣教等重要礼仪活动之中心场所,容纳的人也是要比较多的,所以,它是一个五间(正面每两根柱子之间构成一间)建筑。而且,面对庭院开敞,以增加活动的余地。讲堂也是最庄严肃穆的场所,为了起到教育的作用和显示岳麓书院的历史地位,里面有大量的匾额、对联、石碑等。 御书楼,作为整个书院的灵魂所在,它位于岳麓书院中轴线的最后,而且其地势是最高的。同时也是最幽静的地方。因为藏书楼一怕水、二怕火,所以它的楼层最高,而且在其前方有对称的两个水池,既起到了美观的作用,又有重要的实用功能。 文庙和其他祭祀性建筑,在书院中起到了传统教育的作用。由于是纪念儒家的先贤和岳麓书院的有功之人,按照儒家的礼仪"左庙右学",建在了书院中轴线的西边。按照古代的统一规定,文庙用的是红墙黄瓦以显示其重要的地位。在建筑上,大成殿用的是二重歇山的屋顶,也显示了其地位的重要性。 地方特点突出 岳麓书院的建筑不但有一般书院的特点,同时也突出的反映了纯朴的湖南地方特色。像多采用歇山和硬山的屋顶,是湖南建筑的一大特色。多采用高大坚实的封火山墙,与其起伏多变、鲜明生动的天际线,和门廊、窗洞的点缀,形成强烈的对比。装修不求华丽,极少彩绘。一般显露结构特点和材料的本色,加以适当的油漆处理和重点装饰,更显民间特点和朴实风格。 湖南是一个山水秀丽的地方。在书院建筑也熟练的把握了水的运用。建筑是死的,而水是活的,让水串联于其中,既使得各个部分有了连贯性,又一静一动,相得益彰。 岳麓书院的建筑有深刻的湖湘文化内涵。不同于华丽隆重的官学,也不同于喧闹花俏的民间祠庙,反映出一种士文化的精神、典雅朴实的格调。 含蓄幽雅、层层深入 古人建房子就想写文章一样--"不喜平"。理想的建筑物不能够在一开始就能窥其全貌,要随着角度的变化,层层深入,含蓄的表露她的魅力。岳麓书院多用天井穿插、屏风隐蔽,形成丰富多样的空间层次,给人以宁静之感。 像从讲堂绕过屏风到御书楼,从御书楼下进到园林之中,从讲堂走到文庙,都给人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讶。而庭院的连续,步移而景换,又给人以“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好奇。这些都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每一位来参观的人。整个岳麓书院,这一特点贯穿始终。 园林部分天人和一、融合自然 湖南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岳麓书院的建筑同样突出了这个特点。在岳麓书院中,除开书院普遍具有的这三大部分外,它还有一个极具地方风格的游息场所--园林。园林部分,是岳麓书院中最有生气和韵味的部分。小桥流水、绿荫隐蔽,幽静宜人。古人造园林,讲究天人合一,人造的园林要与自然融为一体,书院的园林增更加讲究寓教于游息之中,这种源于自然却又能高于自然的气氛营造法,可以说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一大卓越成就。岳麓书院的园林就是反映这个特征一个明证。 古人造园林,特别讲究水的运用,“七分水、两分竹、一分屋”。岳麓书院的水,是从岳麓上清风峡里引来的“活水”。正如朱熹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所以围绕这里的泉水,还形成了几个景点,像“曲涧鸣泉”、“碧沼观鱼”。其实,在这个园林里,溪流、泉水、树木、碑廊、房屋、各种昆虫、鱼、鸟和谐统一、相互映衬,构成了一道和谐、亮丽的风景。中轴线上的建筑,整齐严肃;园林里,清新活跃,这正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所在--统一中求变化,对称里含差别。 书院里的园林,与其他地方的还有所不同,它寓教于游息之中,园林中既有诗情画意,又有碑刻铭文;既有心旷神怡的清泉翠竹,有又肃然起敬的纪念轩、亭。这些碑刻含有碑记、箴言、警句、诗词、铭文等等,通过"石"的传承,书法艺术的渲染,构成书院装饰的独特手法,以求一种潜移默化的环境氛围。 民俗化的表现 岳麓书院尽管作为一个清高的教育场所,但也免不了受到民俗的影响。像大门的朝向之争,就是这种影响最直接的表现。 在岳麓书院里,除开大门朝向偏斜5度这一点以外,还有选址、建筑上都收到了民俗的影响。岳麓书院位于岳麓山脚下,面对着北去的湘江,两边天马、凤凰二山对峙,从形式上来讲就像一把太师椅一样,所以从古以来,所有的“风水先生”都认为这里是“风水”极佳之处。很多的建筑物的屋梁上也有民间用来避邪的装饰物。大门的两侧有两个汉白玉的“坤石”,上面的图案也表示这岳麓书院受民俗影响的程度。 以上几点,就是我--一个非建筑学学生眼中的岳麓书院。我总是构想着这样一幅图景:在葱茏的岳麓山脚下,一片古建筑群静静的沐浴着晨曦的光芒,远远的,传来了上中鸟儿的歌声;传来了农家鸡圈里的打鸣声,传来了麓山寺里的钟声,传来了这所千年庭院里的琅琅书声……。 人与自然,原来是可以这样美好的融合在一起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