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文化源远流长,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君子的必修课之一。琴、棋、书、画, 它被誉为四艺之首,始终占据着中国古典音乐艺术的最高点。自古以来就有“君子之座必左琴而右书”和“君子无故不撤琴瑟”的说法。古时的圣贤文人,如:孔子、司马相如、蔡邕、阮籍、嵇康等等,都无不以善琴著称,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弹琴故事和他们创作的琴曲、琴文与琴诗,以及琴学理论著作,所以我们称古琴为“君子之器”。 君子之器——古琴 认识古琴 古琴的历史极其悠久,它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流传至今,人们一直在演奏它,从未间断。古琴在其漫长的历史中并非一成不变,相传伏羲造琴,当时的琴只有五条弦,“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到了周代,文王加一弦、武王又加一弦,琴弦的增加使古琴音域变的更加宽广,至此古琴的形制已经大体定型。 琴是由“琴体”、“雁足”、“琴弦”、“琴轸”等部件组成。在琴体最右边的部分叫“琴额”,“琴额”上镶嵌着“岳山”,这是琴的最高部分。“岳山”靠额一侧镶有“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轸”坐落在“轸池”中,琴弦从 “岳山”起,通过“琴颈”、“琴肩”、“琴腰”、“焦尾”到达“龙龈”缠绕在“雁足”之上,“雁足”安放在“足池”中。琴头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在琴面上还有十三个徽,这是泛音震动点的标记。琴底部有长、短两个出音孔,位于中部较长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短的称为“凤沼”。 古人造琴,将其哲学思想巧妙地融入到古琴之中,并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使古琴与自然和谐统一。古琴面板呈圆弧型,象征着天圆,底板平直,象征着地方。琴长(从岳山至龙龈)约三尺六寸六分,象征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再加上一个闰日。有十三个徽,象征着一年有十二个月再加一个闰月。前五条弦象征着五行,后两条弦象征着文武。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古人形容“散音”宏大而长久,如“地”;“按音”沉着坚实,且变化无穷,如“人”;“泛音”清亮发越,如闻金石之响,如“天”。古琴可以大段地演奏“泛音”,这也是古琴的特点之一。这三种音象征着“三才”,象征着“天”、“地”、“人”之和合。 在上面提到的古琴诸多部件之中,大多隐含着一个字,那就是~水。如“承露”、“龙池”、“凤沼”、“轸池”、“足池”、“声池”、“韵沼”等。这些词均和水有关,都是用来盛水的。这些和水有关词的使用不是一种偶然,而是有意为之。这是希望能够把水汇聚起来,以此来赞美水,以此来比喻君子的美德。古琴上的这些名称,是在向我们讲述一个谦虚平和的道理,是对琴人的一种期许,希望琴人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放低姿态摆平心境,使自己达到平和的境地。 琴中有山(岳山)有水(琴弦),这其实是体现了中国文人的一种审美意趣:见山立志,遇水生情,仁者喜山,智者喜水。水发源于山,“岳山”上的琴弦就像一条条河流般流淌不息。经过一年的时间(十三个徽、三尺六寸六分)到达司水之神~龙的口中(龙龈),经过“龙龈”后缠绕在“雁足”上,汇聚于“足池”之中,流向“龙池”、“凤沼”,完成一个循环,依此回环往复生生不息。上善若水的审美观在此有了很充分的体现。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知道古琴能被称作一种文化绝非偶然。这是因为古琴包含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上善若水”、“五行”以及“中庸”等众多哲学思想,并和它们紧密相连且合为一体。可以说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在古琴上均有体现,我们知道,一件事物要想有一定的高度,要想保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哲学思想作为支撑作为基石,而古琴就恰好做到了这一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