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山书院,座落于潮阳谷饶镇上堡居委赤寮老直街西侧,坐北朝南,系两座二进一天井连三山,中间夹厢房,两侧配包厢的清代灰木结构祠宇。 书院纵深19.5米,横宽19.5米,两座连厢房、厝包总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正面有占地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的大阳埕。西畔主座三山门中匾阳刻〃贵山书院〃四字、两偏门各镌〃守光〃、〃待后〃二字,字体丰润遒劲,落款为清乾隆己卯年潮州知府周硕勋手书。书院天井被后人增盖双泻屋顶,山墙开窗四方,火星翘脊略有残损,墙体略有剥落并呈修补痕迹。 据清光绪甲申赤寮《潮阳县志》载:〃贵山书院在赤寮乡,乾隆二十年(1755年)里人张勋创建并置租三百馀石。〃又据清《潮州府志》载:〃张勋(1686-1760年),字子镇,号衡山,赤寮乡人。平生好义,社学废,捐金三千有奇,于其乡创建贵山书院,置租三百馀石为修脯之需,训导乡曲子弟不能延师者。〃清代潮阳辖治下分十三都图,赤寮乡辖属贵山都,该书院因此而得名。张勋创建书院旨在〃训导乡曲子弟之不能延师者〃,是义学堂而非私塾。但据当地老辈口传及张氏族谱记载:当贵山书院竣工之际,有嫉妒者向朝廷密告,诬称赤寮乡有人私造王宫,图谋造反。乾隆皇帝立即派钦差大臣到潮州府查办此事。幸好知府周硕勋素与张勋交谊深厚,他深知此系小人诬陷张勋。于是,他一面火速通知张勋于书院中塑立韩愈、释迦佛、十八罗汉等塑像,将正座改为纪念韩文公的〃韩祠〃,将配座布置为〃佛殿〃模样;一面盛情款待钦差大臣,于潮州到处游山玩水以拖延时间。待一切安排就绪之后,他才陪钦差至潮阳赤寮乡查办此案。钦差到达现场,亲眼见到书院原来是韩祠与佛殿,当即回朝复旨,一场风波才告平息。 原来,周硕勋是一位廉政益民的知府,他为兴修水利,曾挪用库银及时抢修堤防;为示清廉,曾向张勋等富豪借银填库,容候朝廷专款拨下则返还借主。据传说,当时许多富豪惧怕官府借故敛财而托辞避借。惟独张勋认为周知府勤政为民兴修水利而负债,甘愿慷慨承担全部款项,使周知府避免挪用公款之罪责。后来,朝廷批准申报拨下专款,嘉奖周知府政绩卓著。周知府也如约退还张勋之借款,官民从此缔结深挚的友谊。因此,张勋创建贵山书院,周硕勋亲笔题额以示支持,而且无私无畏为其排忧解难……至今于谷饶乡族间仍传为佳话。 贵山书院兴学之初,延请时贤黄登庸(石桥头人)任山长,广收乡曲贫苦子弟入学读书,培养大批人才。贵山书院和张勋之传略,也入载州县史志。据清甲申《潮阳县志》记载:书院办学十七年后,时任潮阳县令李文藻,曾慕名视察贵山书院,并留下《岁腊寓贵山书院题壁》七绝诗一首: 〃逼除奔走遍村庄,九九消寒事已忘。南徼年光偏烂漫,甘薯花紫菜花黄。〃 李文藻,是山东益都人,乾隆廿五年中进士,三十七年(1772年)3月自恩平县调补潮阳知县,在任四载,礼贤下士,尤注重教育,劝课农桑,勤政爱民,为官清廉。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年关在即,李县令不避数九严寒,仍遍走乡曲阡陌,深入民间观风问俗,察访民情。当他抵达赤寮地界时,只见〃甘薯花紫菜花黄〃,到处稻香菜绿,一派丰收景象。他心情十分怡畅,当晚特意到贵山书院留宿,与山长谈论兴学育才之事。当他谈得高兴时,口占一绝,挥毫泼墨,题赠贵山书院悬挂……当年,周知府题署书院匾额;17年后,李县令又为书院题壁,达官贵人手泽遗爱,贵山书院当然声名远播了。因此,赤寮贵山书院与棉城东山书院、海门莲峰书院、峡山六都书院于清代并称为潮阳四大书院。 贵山书院于1921年改称植基学校,1951年改为谷饶第二小学,1953年又改为谷饶上堡学校至今,并由当地华侨捐资扩建教学楼与师生宿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