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 绹索纹铜车軎 古车整体结构 古车车轮结构 中国古代车辆无论形态如何,结构上大体分为装载、运转和驱动三大部分。 装载部分就是古车上的车厢,古代称为“舆”。早期车厢多不封闭,仅以木栏或木板围合,称为“轸(zhěn)”。早期车辆上有时还有“盖”,即由车上一根竖杆支撑的伞状覆盖物,用于遮阳、避雨及显示身份。 古车运转部分由轮和轴组成。轴是固定车轮、承载车厢和传递动力的部件。车轴横于舆下,固定方法是在舆的底部安装两块木头,用绳索将轴绑在上面,称为“輹(fù)”。因其形状看上去像只趴伏的兔子,也称“伏兔”。轮的中心是一个有孔的圆木,称为“毂(gǔ)”,用以贯轴。轴两端露出毂外,末端套有青铜或铁制的轴头,称为“軎(wèi)”。轴上有孔,用以纳“辖”,以防车轮脱落。辖多以青铜或铁制成,扁长形,俗称销子。轮的边框,称为“辋(wǎng)”。辋和毂之间以“辐”相连。中国古代车辆的辐条一般为30根。所有辐条都向车毂集中,称为“辐辏(còu)”。 中国古车基本以牲畜为驱动力,古车驱动装置的作用就是将运转部分与牲畜连接起来。古车驱动部分主要有“辕”和“轭(è)”两个部件。辕是一根稍微弯曲的长木,一头与车轴相连,另一头与“轭”垂直相交。先秦车辆多以二匹、四匹或六匹马拉车,使用单辕,辕位于几匹马中央。汉代时,多以单马拉车,故而使用双辕。两辕分别位于马体两侧。与辕垂直,弯曲置于马脊颈上的木结构桥形装置称为“轭”。轭的两端以绳环扣在马颈上,马前行时,拉力依次通过轭、辕,传递至车轴,最后带动车轮向前滚动。 车辆停止时,需在车轮下垫一木块,以防车辆自行运动,这样的木块称为“轫(rèn)”。行车时,也要先将轫木拿开,方可行进,称为“发轫”。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