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船舶的由来,在中国、埃及、英国、希腊等地都有不少传说。其中我国民间流传的大禹治水造舟和《圣经》中的诺亚方舟,便是其中两则最为著名、流传最广的神话故事。据专家分析,现代船舶的鼻祖是独木舟。独木舟很可能起源于山洪暴发时,不会游泳的人们抱着树干原木得以逃生。于是,人类就尝试着改造这些树干原木:将其掏空,使之在水中更加平稳,并能装更多的人或物。据考古学家考证,我国在7000年前就已经有了独木舟。 独木舟诞生后,人类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又学会用更多的木头建造更大的船舶。而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随着战争的出现及战争由陆上蔓延到江河湖海后,专门用于水上战争的船只就从普通船舶中分化出来,并经过不断发展形成了古代战船。 中国和地中海国家是古代战船的发源地。公元前16~11世纪,我国商代就已将舟船用途军队的运载工具。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就率兵车300乘,近卫军3000人,甲士4.5万人,并联合了一些其他部落的军队,大举伐纣。参战部队由47艘大船运送,在孟津渡河,直捣商朝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灭亡了商朝。这次渡河作战,组织严密,规模空前,派有专人指挥舰只。但这些船只毕竟是临时征集的,没有专门用于水战的兵器和人员,因此还算不上真正的战船和舟师。 最早的桨帆战船为单层桨,公元前1200多年出现于埃及、腓尼基和希腊。公元前800年,单层桨战船开始装上青铜铸造的船艏冲角,用来进行海上战船间的撞击战。公元前700年,在腓尼基和希腊等国造出了两层桨战船。公元前550年,希腊最先造出三层桨战船。它长40~50米,排水量约200吨,有170枝桨,划桨时航速可达6节,顺风时可以使用风帆。主要武器为舰艏冲角,载有18~50名进行接舷战战士,战士携带矛、剑、弓、标枪和盾牌;无武装桨手170人。此后,三层桨战船成为地中海沿岸各国海军舰队的主力,并持续了十几个世纪。 公元前6世纪中期,我国正值春秋时期。为了适应水网地区作战的需要,南方的吴国、越国、楚国和北方面临东海的齐国,都先后建造和改装战船,并抽调官兵进行水上训练。至此,中国古代海军便应运而生了。当时吴国舟师中的战船有大翼、中翼、小翼、突冒、楼船、桥船等,还出现了专用的水战器具“钩拒”。公元前206~25年的西汉时期,中国战船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性能已逐步赶上和超过了当时的地中海国家,并一直保持到15世纪中期。中国战船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牢固、适航性最好的船舶。公元220~265年我国的三国时期,吴国水军曾拥有5000艘战船,其中大型楼船设楼五层,可运载士兵多达3000名。公元3世纪20年代的西晋初期,王濬为准备伐吴而建造的连舫战舰,长120步,上面有楼橹,开四门,能驰马行车。公元588~589年隋灭陈时,杨素所率最大的战舰“五牙”舰,设楼五层,可容士卒800人,前后左右设有六具“拍竿”。“拍竿”是利用杠杆原理高悬巨石,在接舷战中用来拍击敌船,是一种威力很大的冷兵器。公元618~907年的唐代,造船技术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所建“海鹘”号能在较大风浪条件下航行战斗。李皋发明的车船(亦称车轮船、轮桨船),行动便捷,可视作后来机械明轮船的先驱。公元960~1279年的宋代,中国战船已普遍采用了水密舱壁技术,提高了不沉性。公元1000年,神卫水师队长唐福曾向朝廷献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燃烧性武器。1130年,杨么起义军大量使用的车船中,最大的长约110米,装有24个车轮和六具“拍竿”,载士兵1000余人。1203年,秦世辅造的载重约60吨的“铁壁铧嘴平面海鹘”战船,舱壁装有铁板,是装甲船的祖先。船艏装有形似铧嘴的犀利铁尖,用以在水战中冲击并犁沉敌船,较冲角破坏力更大。 古代战船的发展经历了桨帆战船和风帆战船两个时期。桨帆战舰船体结构为木质,船型较瘦长,吃水较浅,干舷较低,主要靠人力划桨摇橹推进,顺风时辅以风帆。桨帆船装备冷兵器,作战时多采用撞击战和接舷战,主要局限于内河、湖泊和近海航行作战。古代战船直至后期开始才开始装备燃烧性火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