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科技 > 古代交通 >

千秋功过话运河: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工程[图](1)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中华网论坛 佚名 参加讨论

    
    
    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结束了南朝170年的统治,统一了全国,这是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全国的统一,修建南北大运河才有需要与可能。隋代大运河在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中,成了连接北方政治重心与南方经济重心的生命线;对南北物资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厥功甚伟。元代在隋大运河的基础上,裁弯取直,修建成了长达1782公里、跨越10个纬度、沟通5大水系的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这条运河,直到津浦铁路通车以前的六百年间,都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即使在当代地面、水上、空中立体大交通的格局下,在铁(路)、公(路)、水(运)、管(道)多种运输方式的网络中,运河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也是不容抹煞的。隋代大运河的修建从文帝杨坚开始,到炀帝杨广完成。杨广,这位“不仁而有功”的君主,其千秋功罪,历代都有不同的评说。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就为征服江河、发展水运事业而奋斗,南北通航并非从隋代才开始。公元280年,当王濬率领蜀中水师顺江东下,将要直攻东吴国都建康(今南京)时,杜预曾经写过一封信给他,讲到他胜利回师到东都洛阳,将取道汴渠。信中说:“足下既摧其西藩,便当径取秣陵(今南京),讨累世之逋寇,释吴人于涂炭。自江入淮,逾于泗、汴,溯河而上,振旅还都,亦旷世之业也”。清初历史地理学家胡渭(1633- 1714),对此作评论说:“濬舟师之盛,古今绝伦,而自泗、汴溯河,可以班师,则汴水之大小,当不减于今(见胡渭著《禹贡锥指》,成书于康熙三十六年)。又足以见秦、汉、魏、晋皆有此水道,非炀帝创开也”。同样,江南运河也是早在公元前210年,因秦始皇妄信“望气者”说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有王气,遂“使赭衣徒凿坑败其势”,改谷阳为丹徒,这时便并始有了通江水道。元《至顺镇江志》引晋人《太康地记》又有秦凿曲阿(今江苏丹阳)的记载,这便是(丹)徒(丹)阳运河的滥觴。由此,元代的俞希鲁说:“京口(今江苏镇江市)有渠,肇自始皇,非始于隋也。”“是则炀帝初非创置,不过开使宽广耳”。又据《越绝书·吴地传》记载:秦始皇曾经“治陵水道到钱唐越地,通浙江。”学者们多认为这是杭嘉运河的创始。古丹徒运河和杭嘉运河为隋代江南运河奠定了基础。隋代大运河是在前人劳绩的基础上总其成的。
    隋朝国祚很短,两代当政不过三十多年(581-618)。但是这个王朝的能量很大,它在取得政权以后,就开始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建设工作,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运河的开凿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从隋文帝统一江南以前开始修凿广通渠,直到隋炀帝开通江南运河为止,先后经历了二三十年。
    这条大运河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广通渠。开皇四年(584年),命宇文恺率水工开凿广通渠,“决渭水达河,以通运漕”。这条从长安到潼关的运河,长300余里,被称为广通渠。
    第二部分,通济渠。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命尚书右丞皇甫议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这条运河是从板渚(今河南汜水县)与黄河分流,东南行至泗州注入准河。渠广四十步(合58米),两旁修筑御道,栽插杨柳。它沟通了黄河与淮河,把两河的各支流连结成一张覆盖我国北部平原的水网。唐代称通济渠为广济渠,宋代称汴河或御河,这条运河是唐与北宋王朝赖以生存的生命线。
    第三部分,山阳渎。文帝开皇七年(587年)“于扬州开山阳渎,以通运漕”,即利用邗沟故道,修复这条古运河;炀帝又加以拓宽、改善:大业元年(605年),“又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今江苏淮安)至扬子入江。渠广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这条运河从淮河岸边的末口(淮安附近)开始,向南流入江都(扬州),引江入淮,沟通江、淮水道,纵贯于我国南北之交的地带,全长三百余里。山阳渎修成后,从东都到江都二千余里,树荫相交。每隔两个驿站建一所离宫,从京都到江都共建离宫四十多所。宋时称山阳渎为淮南运河。
    第四部分,江南河。炀帝大业六年(610年),“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今杭州),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并置驿宫、草顿,欲东巡会稽”。这条江南运河是就六朝时的运河故道加以开阔,使之从京口起,绕太湖之东而达杭州,大体上也就是今京杭大运河的江南段。
    第五部分,永济渠。大业四年(608年),“诏发河北诸军百余万众穿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隋炀帝曾在东北用兵,涿郡郡治蓟县(今北京西南,是运河的终点),是前哨基地,永济渠成了漕粮的主要供给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