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科技 > 古代农业 >

明清农业生产的发展(1)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历史千年 佚名 参加讨论
明、清的农业生产比前代有所发展。 
    明初和清初的封建统治者都比较重视农民和农业生产问题。农民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曾经说:“所惧者民,苟所为一有不当,上违天意,下失民心,驯致其极,而天怒人怨,未有不危亡者矣!” 朱元璋以及明初的其它统治者实行了一些鼓励人民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如前所述,洪武元年曾命令人民开垦荒地,即归己有,作为永业。后来,也多有鼓励百姓垦荒的措施。自此以后,民人垦田者日见增多,明初还广行屯田,屯田区遍及河南、山东、北平、陕西、山西、直隶、淮安、宁夏、四川、云南,以及其他各边卫所。永乐后以,屯田地区“东自辽左,北抵宣、大,西至甘肃,南尽滇、蜀,极于交阯,中原则大河南北,在在兴屯矣。”
    在明代,劳动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据洪武二十八年(公元一三九五年)统计,全国共开塘堰四万零九百八十七处,疏浚河流四千一百六十二处,修建陂渠堤岸五千余处 。神宗时,首辅张居正曾经任用治河专家潘季驯治理黄河和淮河。当时黄、淮经常决口,破坏漕运,淹没农田。潘季驯采取了“塞决口以挽正河”,“筑堤防以杜溃决”,“复闸坝以防外河”,“创滚水坝以固堤岸”,“止浚海工程以省糜费”,“寝开老黄河之议以仍利涉”六项措施 ,改变了两河经常泛滥、漕运不通的情形,使数十年来的弃地变为耕田。 
    由于鼓励农民垦荒、广泛兴屯和兴修农田水利,所以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洪武十四年 (公元一三八一年),全国耕地只有三六六、七七一、五四九亩,后来逐渐增加。公元一四二六年上升到四一二、四六二、六○○亩,公元一五七八年上升到七○一、三九七、六二八亩,明末崇祯年间(公元一六二八——一六四四年)又提高到七八三、七五二、四○○亩 。洪武十四年的人口为五九、八七三、三○五人,永乐元年 (公元一四○三年)增加到六六、五九八、三三七人。明朝后半期的人口数在六千万上下。天启六年(公元一六二六年)更降低到五一、六五五、四五九人 ,从统计数看,后来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但这多半不是人口的真正减少,而是与隐匿有关。 
    在明代,犁、锄、杈、镰、水车等主要农具已很齐备。生产技术无论在耕耘、选种、灌溉、施肥等各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时的耕作方法已经推广了稻、麦参种、麦田条播和一套精耕细作的种植法,这就是“土欲细,沟欲深,耙欲轻”。耕作方法的改进,既使同一数量的土地得到了充分利用,又使单位面积的产量有可能提高。这时的农业生产很讲究肥效,明代已经总结出了人粪与牛粪、猪粪、羊粪等厩肥的功效孰优孰劣的看法。“种田地肥壅最为要紧,人粪力旺,牛粪力长,不可偏废。租窖乃根本之事,但近来粪价贵,人工贵;载取费力,偷窃弊多,不能全靠租窖,则养猪羊尤为简便。古人云:‘租田不养猪,秀才不读书。’必无成功,则养猪羊乃作家第一著。” 文字的总结是实践的结果。关于人粪和厩肥的比较,以及对种田和养猪羊之间的关系的认识,都是农民种田实际经验的反映,也说明了当时已经普遍使用厩肥的事实。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