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公认中华民族是最早发明养蚕缫丝的民族。在引进棉花并推广种植之前,我们的先民一直是以蚕丝和麻类作为主要衣被原料的,因此古代常常以“农桑”泛称农业。古时民间有黄帝元妃嫘祖发明蚕桑的传说,并将她祭为“蚕神”。据考古发掘材料确证,中国至迟在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发明了养蚕缫丝技术。到商周时代,养蚕业已在农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商代已发明了“平纹”、“畦纹”、“文绮”等三种丝织技术。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国的蚕业中心在黄河流域,泰山南北的齐鲁大地是当时最重要的蚕业产区之一。司马迁说:“齐鲁千亩桑麻,……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说明当时已有专门栽桑养蚕的大型专业户,而且他的财富收入与当地的大官相等。关中平原也是当时重要的蚕丝产区。由于蚕丝业的发达,锦帛产量增多,除了用作衣被之外,还成为继龟甲、兽骨、竹简之后以及纸张发明之前的主要书写材料,时称“帛书”。丝绸贸易也空前活跃,古城敦煌就是著名的中外蚕丝织品的交易重镇。汉代的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从长安经宁夏、甘肃、新疆西行7000里,直达“阿姆河”上游(今乌兹别克斯坦及其以西地区),在漠漠沙丘和巍巍群山之间踏出了一条通畅的“丝绸之路”,将中国华丽的丝绸产品源源运往西方各国。公元2世纪时,同属文明古国的希腊人将中国称为“赛里斯”(Seres),意即“丝国”。这条“丝绸之路”,延续了2000多年(唐中期一度中断),一直是沟通欧亚大陆的重要贸易通道。 现在来谈农作物品种的选育。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绝大多数都是赖“粒食”为生的,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对粮食作物品种的选育都极为重视,其中的技术和措施也相对成熟得多。 春秋时代的《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有一首诗提到了“嘉种”的概念:“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芑。”这里的“嘉种”即现代所指的良种。战国时代成书的《周礼》进一步提出要进行作物品种普查并昭示于众:“掌巡邦野之稼,而辨之种,周知其名,与其所宜之地以为法,而悬于邑闾。”关于《周礼》中的这一段话,注家解释道:“遍知种所宜之地,悬以示民,后种谷以为法也。”这实际上就是进行品种资源普查,并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农民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的品种。在上古时代就如此重视品种的普查,并采取如此直观有效的推广措施,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它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农作物品种的高度重视,并注意到农作物品种的地区差异性和品种的地域适应性。 战国后期,人们进一步提出了“良种”的标准,如对当时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粟”的良种要求是:“使数节而茎坚”、“使穗大而坚匀”、“使粟圆而糠薄”、“使米多沃而食之”,等等。这就是说,一个好的“粟”(小米)品种应当具备:植株茎秆健壮,穗大而饱满,籽粒出米率高,米质优良,饭食口感好等优点。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个良种标准已经兼顾到作物的植株形态、产量和质量等几个方面了。 秦汉时期,人们认识到,要获得作物丰收,不仅要提高耕作栽培技术,为农作物创造良好的生长发育条件,而且更要选择优良品种或者优质种子,提高作物本身的丰产性和适应性。当时有所谓“田者择种而种之,丰年必得粟”的说法。为了获得良种,就必须采取一定的选种和育种的手段。《氾胜之书》说:“取麦种,候熟可获,择穗大强者,斩束立场中之高燥处,曝使极燥,无令有白鱼,有辄扬治之。”“取禾种,择高大者,斩一节下,把悬高燥处,苗则不败。”这是中国采取“穗选法”育种的最早记录。当然,选种并非到此时才有,只是这个时期已经把植株高大健壮、穗大粒大,作为田间选种的标准了。 北魏贾思勰写作《齐民要术》的时代,中国的作物育种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相继育成一大批性状各异、能满足不同栽培要求的新品种。《齐民要术》对谷子的论述,反映了当时对作物性状的认识和要求。“凡谷,成熟有早晚,苗秆有高下,收实有多少,质性有强弱,米味有美恶,粒实有息耗。”这表明北魏时期人们已经从成熟期、植株高矮、产量品质及其种质遗传特性和适应性能等方面,相当全面地评价一个品种。贾思勰还根据品种的熟期长短、植株高矮,以及抗旱、抗虫特性和其他相关性状,将当地栽培的86个粟品种分为四大类:一类是早熟、耐旱、免虫的品种;二类是有芒、耐风、免雀暴的品种;三类是中熟大穗型品种;四类是晚熟、耐水涝,但“有虫灾则被害尽”(特别不抗虫)的品种。在对品种作鉴定时,都分别指出各品种的优缺点,甚至将品种的“味美”或“味恶”、“易舂”(便于加工去壳)都一一加以标明,既显示出严谨的科学态度,也体现了深入细致的实验精神。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选种和良种繁育是增产和提高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品种的保纯防杂,必须同选种和繁育良种结合起来。《齐民要术》收种篇说:“粟、黍、穄、粱、秫,常岁岁别收,选好穗纯色者,劁刈,高悬之。至春,治取别种,以拟明年种子。”“其别种种子,常须加锄。先治而别埋,还以所治蘘草蔽窖。”即谷物要年年选种,选择纯色的好穗子,与大田分开种植,用以作为第二年的种子。这种方法有似现在的种子田。对种子田要加强管理,还要注意收获后要先脱粒,单收单藏,要用自身的秸秆来掩蔽窖口,否则“必有杂芜之患”。 谷类作物的粒选、穗选的繁殖方法,奠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至明清时期已相当完善和普及了。这种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选种经验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重大发明之一。 同时,中国古代农业品种选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域外品种的引进与驯化,它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农业文明之间物质文化交流的成功范例。大体上,中国古代的品种引进有过三个比较集中的时期:一是汉代从西亚地区的品种引进;二是唐代从西亚乃至欧洲地区的品种引进;三是明清时代经过多条途径引进美洲的品种,其中的果蔬类品种、玉米、红薯、烟草等,对中国的作物结构产生的影响最大。(待续) 注:本文摘录自由姜春云主编、人民出版社与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农业实践概论》一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