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护岸技术 北宋时护岸技术有束埽护岸、木笼护岸、石版护岸、锯牙护岸等。 束埽护岸简单、有效,至今仍在沿用,但不能经久。北宋天禧五年(1021年)陈尧佐曾采用木笼护岸,李若名则曾用石版护岸的方法作本州附近河堤护岸,他“制石版为岸,押以巨木,后虽暴水,不复坏”。 另外还经常采用锯牙护岸,就是在河堤内修筑一系列锯齿状的短土堤、石堤或木堤,以挑开暴流,防止齿蚀堤岸。 (4)堵口技术 堵口的难点在于合龙。通常堵塞决口要合口时,中间下一个埽,称为合龙。《河防通议》中“闭河”一节,专门记载北宋堵口合龙的技术和过程。书中指出,合龙前,要首先检视龙口的深阔、水流情况及土质。随后在龙口上游打星椿,然后在星椿内抛下大木巨石,接着从两岸各进草占三道,土占两道,并在上面抛下土石包压住,闭口时同时急速抛下土包土袋。合龙后,在占前卷拦头埽压于占上,再修筑压口堤。最后在迎水处加埽护岸。 沈括的《梦溪笔谈》曾记录河工高超的堵口技术。庆历年间(1048年)黄河在商胡决口,久堵不成。高超建议把埽分成3节,每节20步,两节之间用绳索或缆索连起来。先下第1节,等它到水底之后,再压第2节,最后压第3节。他指出如果第1节没堵住水,但水势必减半。到压第2埽时,只用一半的力,即便水流还没断,不过是小漏。而压到第3埽时,就平地施工,可以充分使用人力。而等到第3节都处置好了,前2节自然被浊泥淤塞,不用多费人力。 合龙时除了经常采用大埽堵口外,北宋还创造了一种“横埽法”堵口,于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提出,后来作如常法推广。横埽法,进占速度比直埽法慢,迎水面积大为减少,受水流冲击大为减轻,全埽因受水流冲击力而离开龙口位置的时间差也要比直埽法大得多,大大延长了压埽施工时间,成功率提高,是一个很大的改进。 北宋堵口时有时还在上游先行分水,减少下游水差,减轻合龙难度。 (5)开河技术 北宋时经常采用开河 (开凿新河)分水的办法来减轻河患,开河技术有一定提高。《河防通议》中“开河”一节,论述详细。首先要观察上游的地形和水势,并测量河床高程的变化。还要选择在枯水季节施工,冬季备料,春季施工,洪水到来之前完成新河开挖任务。新开引河口应留一临时隔堰,使水流顺势而下,保证一定的流速,以防新河淤积。开河应因势利导。若河势成丁字形,水流正撞堤岸,剪滩截嘴、疏浅开挑,费功不便,但可解一时之急。如地形适宜取直开挑,须先固定口门,分水势以解堤岸之急。如果要将主流引入新河,应于对岸抛树枝石块影响水势,然后用树石加固河口,损而复备,直到坚固不摧。这样,新河可成,旧河即淤。 古代开河技术的总结,远没有上升到定量的程度,但总体上是适合治河原则的。 另外,在宋代还出现了疏浚泥沙的疏浚机械。《宋史·河渠志》曾记载熙宁六年(1073年)李公义发明了“铁龙瓜扬泥车法”,当时所用疏浚的瓜形铁器是近代疏河船的先驱。宋室南渡后,宋金对峙以淮河流域为界,黄河属金统治。这一时期史料不多,但可知金代黄河极不稳定,多次决溢。金代由于科学水平和财力限制,不可能提出根治河患的有效主张,其治河主张如疏浚、分流、加强堤防、修筑月堤等,都与宋人的方策相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