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科技 > 古代农业 >

中国古代江南历史农业文化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中国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几千年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发明了许许多多生产、生活所必需的工具和器械,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和生活质量,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社会被工业社会所取代,以至于到当代信息社会,曾经为农业社会做出过杰出贡献的生产、生活工具和器械,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有的都已尘封为历史,被遗弃或遗忘。这些象征我们祖先农业文明的生产、生活工具和器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奉献给人类的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加倍地珍惜和爱护。
    作为年过花甲已退休在家的老人,曾大半辈子依赖于祖辈们传承下来的农村生产、生活工具和器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安稳稳地居家过日子。虽然我的后人都已经走出了红土地,绝大多数古老的生产、生活工具和器械不再为我们所用。但是,作为一笔丰厚的农业文化遗产,我有义务承担起保护它、继承它的责任,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够了解曾经辉煌过的我国古老的农业文明。 
    基于这一考虑,我花费了近两年的时间,通过查阅历史资料,深入乡村进行调查走访,使年代久远的农村生产、生活工具和器械,在我的脑海中变得越来越清晰,仿佛我又回到了从前。凭着有限的资料和自己的记忆,我按照一定的比例将许许多多的农村生产、生活工具和器械,一一制作出来,保持了实物的原始结构和基本构造,完全可以操作。不敢说是完美无缺,但也可说是精工细作。俗话说: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谨此,也算是尽了一个年过花甲的退休老人,在有生之年对社会做出的一点贡献吧! 
    第一部分:农业生产工具
    龙骨提水车:
    古代最先进的排灌机具。别名又叫翻车,是由东汉灵帝(公元168-189年)时毕岚所创造,千百年来一直流传沿用,结构变化不大,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在江南农村还能见到,这是古代一种最先进、流传最久远的农用水车。
    这种水车主要由木链、水、刮板等组成,节节木链似根根龙骨,因此得名龙骨水车。它提水时,一般安放在河边,下端水醋和刮板直伸水下,利用链轮传动原理,以人力(或畜力)去带动木链周而复始地翻转,装在木链上的刮板就能顺着水把河水提升到岸上,进行农用灌溉。这种水车的出现,对解决排灌问题,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最初的龙骨水车是用人力转动的,后来我国人民又创制了利用畜力、风力、水力等转动的各种水车。
    由于这种龙骨水车结构合理,可靠实用,所以能一代代流传下来。直到近代,随着农用水泵的普遍使用,它才完成了历史使命,悄悄地退出历史舞台。人力手摇龙骨提水车目前在江南乡村仍然少量存在。 
    筒车:
    古老的自动灌溉农具,竹木制品。创始于唐代,明、清时期在农村得到了普遍使用,一般架设在小河边,水流不断冲击挡板带动转轮,吱吱攸攸地不停转动,依靠"竹筒"提水灌田。筒车提水扬程较高,一般5米至6米,最大的可达10米以上,但效能低,提水量少。随着电力的发展,我国大部分地区基本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结束了"筒车提水"的历史。
    木犁:
    用于农田或旱地的耕作。2000多年以前西汉的农具图谱,便有的犁的记载。那时中国农民制造的木犁,已经达到了相当完善的高水平。一张犁铧,由犁尖、犁镜、犁床、犁托、犁柱等多部件组成,再配上一个横8形的犁辕,无论是入土角度,还是翻土曲线的牵引点的选择,完全符合力学原则。当今,世界各国制造了几百种机引犁,而它们的主要结构、基本设计,也跳不出西汉木犁的基本原理。木犁一般分旱犁和水犁两种,旱犁的俗名为"箭犁",粗大牢固,有一个形状为"箭"的构件,因此而得名;水犁的构造简单、轻便,俗名叫"独犁"。
    元朝插锹:
    用于翻动土地,系元朝特有的劳动工具。由两部分组成,主干为木制,底部为铁制。元朝时期为了防范汉人造反,禁止老百姓使用铁制器械,规定菜刀每五户用一把,由专人管理,锹只准用木制的。木制的锹劳动效率非常低,给农民耕作带来诸多不便。为此,老百姓偷偷地打制了半节铁锹,使用时套在木锹上面,一旦有官兵寻查,就将铁制部分埋进泥土里。元朝灭亡后,插锹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石滚:
    主要用于打脱收割来的水稻或小麦,还可以用于夯实地基。由水平放置的石制圆柱和木制的框架组成。
    第二部分:陆地运输工具 
    马车:
    战国时期就有了马车,主要用于交通运输。古时由省抚、州县通往京城设有官道,每隔十几里有驿站,小驿站备有马料,百里之间驿站较大,可用于更换马匹。官银都由马车运送,俗称"巧银子",用树木包裹,银子铸成大锭,民间不能使用,也无人敢偷盗,否则,灭杀九族。
    扛车:
    用于运输巨大石料,其结构为前后两轮,前轮大后轮小,在古代大型建筑过程中起到了特殊作用。
    鸡公车
    江南陆路主要运输工具之一,历史久远,在偏远的山区时常可见,20世纪60、70年代农村取亲时必备,比较古老的树落中的石板路面经过长期碾压,显现出深深的槽迹,成为历史的见证。
    千斤吊
    用于起吊笨重物,常在建筑安装、修筑桥梁时使用。
    放绳绞子
    用于加工绳子,通过人工手摇而成。结构简单,由木料制成。
    第三部分:农村生活工具
    脱壳笼里:
    用于将谷皮脱去。最早用木材制做,后来改为用竹、木、泥混合制成。
    风车:
    用于将谷子中的米和谷皮分离。使用时用手轻轻摇动轴柄,转带动扇叶,通过风的作用将轻重不同的物品分离。
    石碾:
    俗称"碾子",主要用于加工谷物。由石、木构成,圆形,直径四米左右,用牛牵动。
    石磨:
    用于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的一种机械。开始用人力或畜力,到了晋代,我国发明用水作动力的水磨。通常由两个圆石做成。
    碾槽:
    用于捣烂食物等,主要用于加工农副产品或中药材。
    油榨作坊:
    用于加工食用油。史料记载,始祖伏羲与神农氏时期就有"五味调和百味?quot;的说法,其中食用油便是五味之一。过去农村榨油都是用土机子,办法是将油茶、油菜等的种子碾碎,用稻草包扎成饼,加铁箍束紧上榨,加尖,再推动大木头去撞,把油压榨出来,尖加得越多,饼就压得越紧,木头撞得愈重,油就出得愈得多。昔日乡村一油榨坊就贴有这样一幅门联:"生意原来听撞;赚钱原来要尖。"榨油的工序很多,包含炒籽、石磨开片、牛拉碾沫、烹料包枯、上榨等几个环节。因出油率偏低,目前已经被机器所取代。
    春、水轮春:
    利用人力或水的落差推动水轮带动春头,用于加工农副产品。
    第四部分:古代纺织工具
    脱棉器:
    用于将采摘下来的棉花脱去棉子。其结构简单,人工手摇或脚踏操作,通过皮与铁互相滚动,挤压棉花,使棉子分离出来。
    弹棉弓及辅助工具: 
    用于将脱去棉子的棉花中纤维松开。由弹棉弓、小橙、击棰组成。
    纺纱车:
    用于将弹制好的棉花纺成棉线,由人工手摇,可日纺八两。
    绞车:
    用于将纺成好的沙锭绞成数股,便于浆洗。
    钎经:
    纺织之前,通过人工来回跑走将棉线拉直成经,其结构为木板和钉子组成。
    脚踏织布车:
    用纺缍纺绩麻、葛,效率很低,纺线的拈度也不均匀,但自古至西汉都是如此。经过劳动人民不断实践,发明了手摇单锭纺车,后经不断改进,单锭变成了多锭,又由手摇改成脚踏,纺织效率大大提高。通过脚踏、手推、抛梭一系列动作,将棉线纺织成布。传统农?quot;男耕女织",每昼夜能纺2斤纱。
    其 它
    中举旗杆:
    实行科考制度以来,各朝代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通过贡院科考被中为举人,就到自家门前树一旗杆,称中举旗杆。结构简单,下端由两块石头嵌入,旗杆长三丈左右,上有一红顶,嵌有一星斗,代表乌纱帽,按官位高低,从一斗到八斗,戏称"才高八斗"就由此而来。
    作者:张云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