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目前中国所有举院中古建单体留存最多、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科举场所遗址,换“新颜”面世的这里,将告别长期深藏高楼夹缝中鲜有人知的尴尬,多途径活态承袭和追溯传统文化。 杨艳敏 摄 图为甘肃举院至公堂内焕然一新的室内场景。 杨艳敏 摄 图为甘肃举院至公堂、观成堂油饰彩画修缮工程成果。 杨艳敏 摄 中新网兰州6月18日电 (记者 冯志军 高莹)历时数年,甘肃举院于近日完成了史上最大规模的修缮。作为目前中国所有举院中古建单体留存最多、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科举场所遗址,换“新颜”面世的这里,将告别长期深藏高楼夹缝中鲜有人知的尴尬,多途径活态承袭和追溯传统文化。 6月中旬,位于甘肃省会兰州中心城区的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院内,被整体抬高逾1米的至公堂和观成堂两座古建筑焕然一新,近年来频遭风吹雨淋等自然破坏和城市化进程威胁的甘肃举院,又恢复到了百余年前“青砖、朱漆、雕梁画栋”的庄严雄姿。 “修缮前的文物本体建筑损坏严重,长期的风雨侵蚀、导致木构件开始大面积遭朽,如果再不修缮、损坏将更加严重。”兰大二院院长王琛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甘肃举院遗存是目前兰州黄河沿岸屈指可数的古建筑,对它进行保护、恢复和开发,是传承文化的需要,民众可通过此追溯历史变迁。 王琛说,此次维修是甘肃举院落成百余年来第一次大规模修缮,包括保持原来的榫卯结构使古建筑整体抬升1.36米,油饰彩画修缮工程按照原有纹样进行绘制。经修缮后,两座建筑更有气势,显得更宏伟庄严,再次展现出当年雕梁画栋的雄姿。 负责甘肃举院油饰彩画修缮工程的北京安海之弋园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王锐刚介绍,该工程严格按照文物修缮工程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进场施工,颜料为天然的矿物质颜料,油漆为天然生漆。同时,严格按照传统工艺进行施工,并遵循“修旧如旧”这一文物修缮行业原则性的要求。 光绪元年(1875年),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主持修建了甘肃举院,举院的中心建筑“至公堂”的牌匾由他亲自题写。1885年,陕甘总督谭钟麟主持进行增修,明远楼、观成堂逐步建成,其规模进一步扩大。 据史料记载,在甘肃举院建成之前,西北地区的文人士子们要到陕西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当时包括今天的甘肃、宁夏全境、青海河湟地区以及新疆乌鲁木齐、哈密一带的书生们长途跛涉、风餐露宿、历尽千难万苦才能到达考场。 “到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甘肃举院短时期内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王琛对这座当时中国“最年轻”的科举场所的贡献如数家珍。他说,甘肃举院在建成后的30年间,共考中举人681名,进士116名,超过了此前200余年举人和进士人数的总和。 不仅如此,甘肃举院的建成,对西北地区的文化教育所产生的影响是划时代的。科举制度废除之后,在甘肃举院萌生、发展出了许多新式教育、民族工业、新型工业等,这里是甘肃乃至西北部分地区近代文化、教育、农业、工业、医学的发祥地之一。 换“新颜”面世的甘肃举院,将从此前“鲜有人问津”的封闭状态中主动“求变”。王琛介绍,目前计划在修缮完成后的至公堂、观成堂内建成“甘肃科举博物馆”及“甘肃医学教育博物馆”,对外展示甘肃举院建立的重要意义,以及清末至现代萃英门发展变迁和甘肃医学教育历史变迁、成就。 “今年计划出版《清代甘肃举院》一书,此书已经完成了资料收集、整理及审稿工作。”王琛表示,该书是一本了解近现代西北科举文化和历史人文变迁的书籍,可为今日的广大读者提供追本溯源的镜鉴。(完) (责任编辑:admin) |